【三下乡】数计学院:探寻非遗密码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五溪拾萃”实践团赴寿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日期:2025-08-13点击:10

为深挖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探寻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近日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五溪拾萃实践团深入青阳县蓉城镇五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度走访、对话传承人、实地体验等形式,触摸千年非遗技艺的温度与活力,解码非遗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规划引领:擘画非遗兴村新图景

作为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五溪村依托九华山北大门地理优势,大力推进“非遗 + 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伊始,团队与五溪村党委班子深入座谈。村党委书记丁阳龙和驻村第一书记方中介绍了村里“和美乡村”建设规划与现状。认为“非遗”资源作为独特文化基因具有战略价值。近年来,五溪村盘活闲置资源,原五溪小学转型为民宿综合项目打造的非遗手工体验馆、特色民俗文化街、农耕观光园及汽车露营地等,取得了成效显著,既完善了文旅设施、丰富游客体验,更带动村集体经济与村民增收,成为非遗转型的鲜活样本。

田园寻脉:触摸生态文旅融合脉搏

五溪村的振兴密码,既在非遗工坊,也在沃野之中。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实践团走进25亩五溪农耕文化园。这片园地是村集体与企业联营的典范,将农业生产、生态观光与研学教育紧密结合,诠释了五溪村如何将传统农业融入现代文旅产业链,实现生态、经济、文化效益共赢。团队成员在这里感受“生态+农业+文旅”的融合脉动,沉浸式理解乡村生态资源与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匠心对话:解码千年技艺的守正创新

省级非遗传承人、安徽省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欧阳越峰坚守三十余载,精于古雕塑修复,更创作出《徽骆驼》等成为徽商精神图腾与黄山名片的现代作品。他九华雕塑艺术馆给团队成员进行讲解“三甲传胪”以鱼鳞、螃蟹等组合,盼子孙金榜题名;“代代封侯”绘大猴引小猴指蜂巢,祈家族仕途顺遂。他坦言:“每尊雕塑都有故事,系统整理建数字化档案库,个人力不从心。”他深情呼吁更多力量加入,共同守护这些凝聚千年智慧的斧凿之痕。

实践团来到生漆夹纻技艺传承基地,青年传承人徐浩楷揭开千年技艺面纱:以天然生漆、苎麻布、瓦粉为原料,经泥塑、裱布阴干、髹漆推光等数十道工序,在恒温恒湿环境中反复打磨,终成轻便坚固、光亮如镜的艺术品。“老祖宗的法子不能丢,比如髹漆厚薄的分寸、夹纻五层布的规矩,都是百年真知。但要让年轻人喜爱,必须创新。”徐浩楷展示的茶具文创,既留传统素髹光泽,又融现代生活美学。

青春力量:接力文化传承新动能

此次五溪之行,对五溪拾萃实践团队成员而言,不仅是一次单纯的社会调研,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文化洗礼。从欧阳越峰对数字化保护的迫切期盼,到徐浩楷对守正创新的执着探索,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深深震撼着青年学子。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文旅让闲置资源焕发生机,使传统文化转化为发展资本,是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最终惠及广大村民。高校青年的关注、记录、传播与未来可能的参与,正是这条绵延千年的文化纽带上不可或缺的新环节。

下一步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五溪拾萃实践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积极思考非遗技艺在教育推广、文创设计、文旅体验等领域的多元应用方案,以实际行动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来稿时间:2025812日 撰稿:徐向龙 编辑:王美玲 审稿:陈文勇 张平平 崔磊/张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