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5日,学校“改革先锋文旅研习社”实践团在会计学院吴春香老师指导下,深入凤阳、小岗村这片改革热土、校友沈浩长眠之地,以精神为钥,通过实地调研、非遗探访、村民访谈等方式,探索“精神资源活化利用”赋能文旅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
脚踩泥土调研:摸清文旅发展 “家底”
为系统掌握当地文旅产业现状,团队设计两类调研方案:针对村民的问卷涵盖从业类型、收入结构、特色产业参与意愿等维度;面向文旅从业者的问卷则聚焦游客流量、消费结构、业态瓶颈等问题。在阳光玫瑰葡萄园,队员们记录“种植 + 采摘” 经营模式;在传统酒窖,大家了解古法酿酒的销售困境,在村民家中倾听对“文旅增收”的期盼……
“大爷,您觉得葡萄园搞采摘体验,游客能愿意来吗?”在小岗村的田间地头,实践团成员手持问卷与种植户细细攀谈。5 天时间里,队员们走遍葡萄园、酒窖、民宿等10余个点位,累计回收有效问卷 152 份,访谈记录5千余字,完成实践日志超2万字,初步梳理出“游客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不足、村民参与度待提升”等核心痛点。
解码非遗魅力:让花鼓艺术“活”起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距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 “这鼓点里藏着咱凤阳人的魂!”在凤阳县文化馆,凤阳花鼓传承人向队员们展示“颤步绕花”的经典动作。实践团成员在馆里逐一探访展柜中的老物件:从明代朴素的木制花鼓到现代装饰华丽的表演用鼓,从清代《霓裳续谱》记载的曲谱到民国街头表演的海报…… 每一件都诉说着艺术兴衰。
“左手锣、右手鼓”,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曾风靡全国,但如今也面临传承人短缺、传播力不足等问题。面对现状,成员们不仅与传承人深入对话,记录下“走街串巷表演”的口述史,还亲身体验鼓点节奏与舞蹈动作的配合,思考“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聚焦精神赋能:探索产业升级新路径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大包干”改革精神与沈浩实干奉献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动力。同样,“小岗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文字,而是能转化为文旅动能的活资源。”实践团指导老师吴春香表示。
为了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初步形成了“三维赋能”的实践成果,即在产品层面,将“大包干”历史改编为沉浸式情景剧,让游客体验改革决策过程;在业态层面,推动“红色研学 + 非遗体验”融合,设计“纪念馆参观—花鼓学唱—农田认领特色线路;在传播层面,打造“00后讲改革故事”短视频 IP,结合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活化精神内涵。
此次调研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调研 + 实践赋能”的方式,既为红色乡村文旅发展提供了来自大学生青年群体的观察与思考,助力小岗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焕发新的活力,也让队员们深刻领悟了大包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与校友沈浩同志的奉献精神,对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坚定了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决心。
(来稿时间:2025年7月31日 撰稿:吴春香 编辑:周佳佳 审稿:吴小国 张平平 崔磊/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