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0月至11月,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理念,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校园网持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展示五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以新时代教育方针为指引,坚持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五位一体”师德建设工作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师资队伍,为本科教育教学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指挥棒”作用,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校制定实施《铜陵学院关于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构建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协同配合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建立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考核、师德监督与师德失范惩处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工作机制,突出思想铸魂,强化理论武装。加强集中学习教育,制定实施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七大专项行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论宣讲,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讲座,推深做实师德师风集中教育。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寒暑期师德师风线上专题学习,编印“师德师风建设系列读本”,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
建立健全师德宣传工作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组织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推选工作,制定实施《铜陵学院教职工荣誉体系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辅导员、优秀员工、躬耕教坛教师评选,持续进行“点赞良师”宣传,隆重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工作机制,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严格教师行业准入,制定实施《铜陵学院拟聘用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考察实施办法(试行)》,在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中严格考察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严格考核评价,制定实施《铜陵学院教师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坚持把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通过考核促进教师自觉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践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
建立健全师德监督工作机制,排查师德违规突出问题。设立师德监督网站,设置投诉邮箱和电话,持续5年开展师德师风专项督查,全面排查师德违规突出问题,系统治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压实二级党组织的直接责任,推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引导教师自觉遵守师道传统,强化榜样引领,树立崇高师德形象。
建立健全师德失范惩处工作机制,坚持师德失范问题零容忍。制定实施《铜陵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严明纪律规矩,规范处理流程,明确责任权限,严查失范行为,坚持师德失范问题零容忍,不断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学校通过持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更加健全,师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力量明显加强,师德建设水平得到提高,育人环境风清气正,立德树人成效更加显著,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现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最美社工1人,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金牌职工等23人,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三八红旗集体、安徽省职工文明家庭各1个。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深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工作制度,推进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完成新一轮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分级评审工作,努力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提高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健全人才工作制度,构建人才发展平台。学校制定实施《铜陵学院“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用好“引培稳用”四字诀,制定实施引进与稳定高层次人才办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重视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实施翠湖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教师博士化工程等校级人才项目,努力构建校级人才项目体系,为进一步引进、培养和稳定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实施“特需人才”引进计划,探索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急需高层次人才。
推进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使用效益。用好用活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大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力度。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进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积极盘活编制周转池资源,集中用于高层次人才人才、专职思政课教师招聘,不断提升编制周转池的使用效益。
完成专技岗位分级评审,努力优化岗位结构。2023年,学校组织完成三至十二级岗位1048名专业技术人员上轮聘期考核,1032名专业技术人员本轮申报,主体岗位362人、辅助岗位36人具备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有效盘活了岗位存量,优化了岗位结构,推进了岗位动态科学管理。
努力推进职称评审改革,积极开展分类评价。学校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职称评审为抓手,依据各类人才不同特点,积极开展综合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与分类评审。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注重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深化职称制度改革。2020年以来,学校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由31.45%上升到37.67%。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激发人才资源活力
学校聚焦安徽省地方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硕士点重点立项建设单位目标,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人才聪明才智,荣获“铜陵市2023年度人才集聚示范单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27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0人,博士325人,专职思政课教师62人,专职辅导员118人,“双能型”教师667人,32人获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江淮文化名家”青年英才等人才称号。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人才工作,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人才工作中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和关键问题,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兴衰的核心工作来抓。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求才引才。学校建立校院两级高层次人才工作专班,不断优化专班人员结构,常年开展高层次人才工作,工作运行稳定高效。学校建立人才工作调度机制,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每周报告、单月调度、双月约谈” 工作机制,定期通报会商人才工作重要事项。学校建立多渠道引进机制,坚持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相结合、校园招聘与会展招聘相结合,积极参与“人才安徽行”“铜陵市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系列活动,开展“高校就业处长铜院行”“百名博士铜院行”“博士母校行”“人才大使高校行”等特色活动,探索人才分类精准招聘,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2024年以来,学校引进培养新增博士73人。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引导教师职业发展。学校重视人才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重要平台,制定实施加强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实施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办法、关于校级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的实施意见。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青年博士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等,认真分析教师诉求,切实解决教师生活工作的后顾之忧,通过铜陵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及时落实申领“人才房票”,协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不断优化教师生活工作环境,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支持鼓励教师挂职锻炼、访学研修、攻读学位,引导教师深入企业,服务社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近年来,学校选派教师挂职锻炼135人次,具有三个月以上国(境)外访学研修交流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经历的教师112人。2024年,2位教师入选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12位教师入选安徽省中青年教师培育项目,7位教师入选安徽省理工科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计划项目。
激发人才聪明才智,提升产学研用水平。学校加大对人才的选拔任用力度,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引导人才服务社会,深入企业,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积极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遴选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专业带头人、省级科研平台学术带头人,持续开展“教授博士企业行”推活动,遴选高层次人才赴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担任 “科技副总”。2024年,学校教师荣获安徽省第四届创业培训讲师大赛“个人综合能力赛”SYB赛道第一名,学校教师团队在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中荣获全国复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产教融合赛道比赛一等奖、2024年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大会教学案例大赛全国二等奖,学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在省委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赛马”中横向经费到账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位列省属本科高校第三。
(来稿时间:2024年9月18日 撰稿:古同日 编辑:张文斌 审稿:王亮 陈昌文/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