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德树人守初心,铸魂育人担使命。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高质量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2025年,他们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各领域取得优秀成绩,涌现出“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及“躬耕教坛”教师等一批先进典型。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致敬这些教育事业的筑梦人,见证他们以智慧与汗水浇灌希望、以坚守与创新铸就辉煌,共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贡献铜院力量!今天,我们推出【点赞良师】“2025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篇:
电气工程学院 潘慧慧
潘慧慧,女,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主任,现为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在站博士后。先后获评铜陵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得铜陵市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
她主要从事有限/固定时间控制、机电控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先后入选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理工科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计划项目。她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学科竞赛,并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曹佳蕾
曹佳蕾,女,博士、副教授,专任教师,曾获省级教坛新秀,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
她长期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领域,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多项省级教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20余篇(其中1篇CSSCI,3篇SCI/SSCI3),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应用对策类研究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及优秀奖多项,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年会征文二等奖、三等奖各 1 项,铜陵市第八届、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各1项。
金融学院 何绍慰
何绍慰,男,博士、副教授,专任教师,获省级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研究成果2次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连续多年教学考核优秀。
他主要从事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相关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主持和参与研究经历,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保险类学术论文10多篇,独立出版学术著作2部,编写教材1部。现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国保险学会智库专家,具有多家保险公司培训讲座经历。他重视科研反哺教学,擅长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并积极指导学生考研深造,深受学生喜爱。
法学院 张甜甜
张甜甜,女,民盟盟员,专任教师,曾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民盟中央教育论坛优秀论文、首届安徽省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等20多项荣誉。
她是高级社会工作师,铜陵市铜官区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安徽省“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库”成员,“江淮社工”微课堂讲师,指导学生在共青团中央模拟政协提案、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获20余项奖项。她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社科创新发展课题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
工商管理学院 汤 伟
汤 伟,男,在读博士,讲师,专任教师。
他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省高校人文重点等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4项,参与省教育厅自然及社会科学项目、铜陵市软课题等各类市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三类以上学术论文数篇。
他注重科研为教学服务,将科研成果与学术前沿融入课堂教学,积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锻炼实践能力,曾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评优秀毕业论文4篇,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B类以上赛事获银奖4项、铜奖10余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4项。
会计学院 张忠广
张忠广,男,博士,专职辅导员、行政秘书,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
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已主持科研教研课题6项,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省级科研教研项目多项,在《学海》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二类论文2篇。他积极推动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财会技能创新大赛和创新创业ERP管理大赛等比赛,并获得多项省赛奖项。同时,指导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机械工程学院 孙 建
孙 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专任教师、科研秘书,荣获安徽省第十四届材料热处理学术会议优秀报告奖、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他兼任合肥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为铜陵市科技评审专家库成员、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技术中心技术顾问。他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各类科学研究项目13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SCI/EI/CSCD科学研究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同时,在学院硕士点建设、高峰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中脚踏实地、躬行实践,为学院和学校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工程学院 谢国梁
谢国梁,男,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副教授,专任教师,曾获铜陵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江西省煤炭学会第十四次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他是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兼职硕导,现为安徽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国家二级注册建造师(市政),研究领域为岩石风化环境效应及矿山固废资源化等。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8篇、中文EI 3篇。
他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共3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 彭廷廷
彭廷廷,女,博士在读,专任教师,曾先后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她主要从事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在《安徽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刊物上发表三类及以上学术论文7篇,撰写的2篇咨政报告获铜陵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入选2025年安徽省社科界青年学者导师团队。
外国语学院 赵文彩
赵文彩,女,专任教师,曾多次获评校“优秀教师”、“优秀教学质量奖”等。
她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秉持“以知识为灯、以师德为尺”的理念,深耕教学科研一线,努力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学中,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塑造优良道德品质,深受学生好评。科研中,立足外语学科前沿,聚焦区域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主持省级教科研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她始终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导向,积极将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并获一等奖1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
经济学院 王 倩
王 倩,女,经济学专业教研室主任,曾获2024年安徽省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年会征文三等奖、《宏观经济学》教案获校级优秀教案(三等奖)、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自入校任教以来,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潜心科研的理念,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信息化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近三年来,在北大核心期刊及其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省级规划教材1部,主持校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皖江区域经济专项课题1项、横向课题2项,有关科研成果被铜陵市政府相关部门采纳。
她注重以赛促学,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多项省级赛事并屡获佳绩。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石 涛
石涛,男,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专任教师,曾获多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斩获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教学案例一等奖、安徽省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案例二等奖,入选省部级人才工程。
他现兼任安徽师范大学硕导,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在时空大数据建模与分析领域,他以精准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探针”,穿透地理大数据的复杂表象,解析其动态演化规律,为环境监测、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3篇获 SCI/EI 检索。
他深知“科研不止于实验室,更要扎根教学场”,为此出版了大数据相关教材,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鲜活教学案例,把学术前沿知识融入课堂,让抽象的大数据理论变得生动可触,为学生搭建“从课堂到科研”的成长阶梯,实现“科研出成果、教学结硕果”的良性循环,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知识传给青年一代”的教育初心。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黄晓东
黄晓东,男,现任学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专任教师,曾获2023年安徽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华诵读写”大赛三等奖2项。
他始终致力于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其中,在人才培养方面,指导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学子多次斩获安徽省师范生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2024年考研录取14人(考研率达17%,其中3人考入“双一流”高校,创专业历史最佳成绩);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他热心育人,自费3000余元购买书籍,作为学生“课堂表现优秀奖”“读书笔记大赛”奖品;2024年毕业生实习期间,主动为学生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并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实习交通费用,以实际行动践行“校园即家”的育人理念。
他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所主持的2020年“新文科”改革项目、安徽省一流课程《新时期文学热点研究》均已结题(项)。
体育部 周 健
周 建,男,专任教师。
他深耕高校体育教学与科研一线,始终坚持“科技赋能体育”理念,积极投身体育科学研究,主持或参与多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体育科研项目,聚焦于运动训练数字化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智能监测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获授权专利。
他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开发的应用新型教学辅助系统与训练设备,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训练科学性,深受学生好评。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体育科普,致力于科技成果惠及大众健身。
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体育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服务育人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
(来稿时间:2025年9月10日 组稿:徐友名 编辑:徐友名 审稿:杨昀/查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