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季】缘定铜院 相距704公里的相会

作者:大学生记者站日期:2025-09-05点击:258

 当泰山的朝阳刚爬上岱宗之巅,铜陵的长江水已在晨雾里泛起波光。704公里,是泰山脚下的泰安到长江之滨的铜陵的直线距离,也是陈文梁从高中到大学的成长跨度。95日清晨,铜陵学院育秀校区入口处,推着行李箱的2025级新生陈文梁正踮着脚往校园里看……

文字里的跨山共鸣  泰山与铜都的千年遇见

 陈文梁坐在泰山脚下的家里,手指划过录取通知书上“铜陵学院”四个大字,他忽然想起地理课本里“长江之滨,青铜故里”的描述——那是个离泰山700多公里的地方。

(走进我的大学)

 他打开手机,输入“铜陵”,跳出的第一条结果就让他愣住:“铜陵青铜冶炼史始于商代,距今已有3500年,是中国最早的青铜产地之一,被誉为‘千年铜都’”。他的指尖继续下滑,看到“西周时期,铜陵地区的青铜铸品已通过‘铜路’运往中原,参与制作王室礼器”,忽然想起课本里“齐鲁之邦,礼仪之邦”的说法——原来早在几千年前,泰山的礼器和铜陵的铜料就已经有了隐秘的联系。再往下翻,是李白的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注释里说,这首《秋浦歌》写的就是铜陵一带的冶炼场景,而李白也曾登过泰山,写过“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原来大唐诗仙都曾在这两片土地上留下过声音,一个唱炉火,一个唱山风,却同样滚烫……

(领取新生小礼包)

 原来所谓“陌生”,不过是还没相遇的“熟悉”。就像泰山的石头和铜陵的青铜,都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等着他去慢慢读懂。风从窗外吹进来,吹过录取通知书上的“铜陵学院”,吹向千里之外的长江岸。陈文梁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忽然想起一句话:“所有的远方,都是故乡的另一种模样”。他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见,那个叫作铜陵的地方,正带着青铜的温度,带着长江的气息,带着和泰山一样的深情,等着他的到来。

长江边的温润初体验  新环境的成长底气

 从泰山之麓到千年铜都,从齐鲁大地到皖南江城,陈文梁和父亲第一次踏上铜陵的土地时,一股陌生而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们瞬间体会到,与家乡齐鲁大地截然不同的感受。铜都的空气里弥漫着长江的水汽,湿润得如同薄雾轻拂,这与北方干燥凛冽的风形成鲜明对比,让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温润的触感。更让他们惊奇的是,日常饮食的微妙变化:熟悉的原味豆花在这里化作了甜滋滋的糖水豆花,入口即化的甘甜颠覆了记忆中的咸鲜;就连街边小摊的包子,外皮都透着若有若无的甜味,每一口咀嚼都仿佛在提醒他们,这已是远离故土的异乡风情。

(学长带我去宿舍)

 虽身处这座全然陌生的城市,但因录取通知书上温馨的提示、辅导员的隔空指导、校园网上可闻的气息,父子二人却出乎意料地未见丝毫慌乱。对于陈文梁而言,这片陌生的土地并非令人畏惧的未知领域,反而激荡着他内心的憧憬。这里虽然人地生疏,却清晰地标志着他人生的转折点,承载着他对未来的无限期许,是他即将挥洒青春、追寻梦想的全新舞台。而对于他的父亲来说,这确实是儿子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远离家乡的庇护,独自闯荡。然而,多年的悉心培养和一路的观察陪伴,早已让他对儿子的独立与坚韧深信不疑。看着儿子沉稳的侧脸,父亲心中没有担忧,只有满满的信任。“因为缘定铜陵学院!我相信文梁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应对挑战,开拓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陈文梁的父亲说道。而这份笃定与欣慰,正是一个父亲深沉的爱意与无言的骄傲。

四年的青春诗行  两代人的期待憧憬

 关于对未来大学四年的期待,陈文梁心中充满了热忱的憧憬。他渴望在大学的殿堂里,系统地学习更多精深的知识,尤其是会计学专业领域,期望通过严谨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扎实地锤炼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实务能力。他热切地盼望能在铜院这广阔的校园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不仅局限于课本,更在于接触多元的思想与文化。他尤为期待能与来自天南海北、带着各自独特气质与背景的同学相遇、交流,在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中互相启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办理宿舍入住)

 而他的父亲,那个如同齐鲁大地般厚重沉稳、话语不多的男人,则怀着更为深沉的期许。他真诚地希望自己的儿子在大学校园里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优异的学业成绩单上。他更深切地期盼儿子能在这里真正领悟并掌握一种核心能力——那就是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与热情。这位父亲始终坚信,“只有那些不断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他真心期望儿子能在四年的熏陶中,成长为一名将学习融入生命、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真正学习者。无论未来风云如何变幻,这份学习的能力都将成为他最坚实的铠甲。

(合影留念)

 当泰山的暮霭裹着朝阳的余温沉下岱宗峰峦时,铜陵的长江水正载着碎金般的霞光,把704公里的距离,揉成了陈文梁脚边的青石板路。他不再踮脚张望——此刻,他踩着校园里飘来的桂香,忽然想起清晨泰山的朝阳如何暖过他的课本,长江的波光如何映过他的录取通知书。原来“大学第一回”,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泰山朝阳与长江波光的相遇,是青铜温度与青春梦想的共鸣,是他用四年时光,读懂“所有的远方,都是故乡的另一种模样”的开始。而704公里的距离,早已变成了他生命里的脉络,把过去的成长、现在的脚步、未来的期待,都串成了最温暖的诗行。

 来吧,铜院有缘人、青春之力量,我们在长江之畔、铜官山下,让你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潮音,翠湖之滨、育秀园内,良师益友将伴你新的成长、奔向远方!

(来稿时间:202595日 文/图:学生记者 胡豆 齐海博 视频:黄琪 王一铭 编辑:张文斌 审稿:杨昀/查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