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理解大别山精神蕴含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探寻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密码,近日,经济学院“薪火相传 文化下乡”实践队围绕“追寻红色足迹 探访红绿融合”主题,奔赴“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六安市金寨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赓续红色血脉 筑牢信仰之基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金寨县庄严肃穆的红军广场,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厚传承。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幅幅厚重的历史图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与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下,全体队员高举右拳,誓言铿锵,表达了继承先烈遗志、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肃穆的无名英雄纪念碑,更是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与信仰力量的伟大。
随后,团队转赴鄂豫皖红军纪念园,观摩了按原样复建的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通过“红二十五军坚守大别山革命历史展”,系统了解了这支英勇部队的光辉历程和卓越贡献,通过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的光影艺术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队员们登临红军阁,俯瞰这片热血浸染的土地,更为具象、深刻地理解“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理想信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聚焦乡村振兴 感知时代变迁
为切身感受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团队第二站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关怀过的花石乡大湾村,有幸采访了见证大湾村蝶变的陈泽申老人。老人动情地讲述了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坐在他家的小板凳上和村民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的场景:习近平总书记握着他的手,关切询问“怎么致贫的?政府有哪些扶贫政策?去年收入多少……”现在,大湾村从昔日的贫困山村到如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翻天覆地变化——昔日的土坯房变成了白墙黛瓦的小楼,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整洁的柏油路,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大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大湾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团队走访了大湾村村委会,与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详细询问了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生态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青年如何参与乡村振兴进行了探讨。从陈泽申老人的朴实话语到村干部的系统介绍,队员们清晰地感知到乡村振兴战略在金寨这片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探寻红绿融合 思考发展新路
团队着眼于金寨县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在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制茶体验馆,实地观摩学习了大黄茶的制作过程。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从采摘、扳片到炒制、烘焙的每一道精细工序,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力量,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茶旅融合发展的魅力。
在十二檀古树群前,队员们被树龄逾500年的青檀古树所震撼,其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老区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展现了金寨优良的生态环境这一宝贵财富;团队探访了梅山水库雄伟的梅山湖大坝,感受了老一辈建设者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伟大功绩。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与红色资源、绿色产业共同构成了金寨红绿融合、全域旅游的丰富内涵,为老区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不仅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锤炼了党性修养和精神品格,更通过实地调研,直观了解了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蓬勃发展,思考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队员们表示,将把在金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勤奋学习、矢志奋斗的强大动力,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稿时间:2025年8月27日 撰稿:凌辉 编辑:张文斌 审稿:宋岚 张平平 崔磊/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