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8月11日至18日,建筑工程学院“灵璧语润彰皖色、凝语聚力绘新篇”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一行8人,赴灵璧县大路镇、马集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践行“推普+”与多元实践。
童声诵经典 “普”语筑未来
实践团队在灵璧县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开设“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小课堂,让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感受语言之美与文化之韵。活动中,队员们聚焦“说好普通话”开展了实用的普通话教学,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规范表达,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结合建筑工程学院“一院一品”特色开展“榫卯结构搭建”体验环节,孩子们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巧,感受着传统文化与工程智慧;组织孩子们书写经典古诗词,一笔一画间,既巩固了汉字书写规范,又在诗词意境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田垄普语通 菌菇富乡农
实践团队在田间地头架起 “语言桥梁”,见证小产业撬动大财富的乡村振兴图景。他们实地探访了培育大棚,看到了一组组菌棒整齐排列,鲜嫩的秀珍菇簇拥生长;了解到菌菇产业规模不大,却带动了周边三四十户人家就业,从菌棒制作到采摘包装,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挽起袖子参与秀珍菇采摘,在实践中体验农活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活动将普语调研与产业探访相结合,让团队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密码,既藏在蓬勃生长的菌菇里,也写在跨越语言障碍、畅通信息交流的努力中。
田埂传普音 电商助振兴
为了助力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志愿者走进胡堆村,和两位老村长一起开启了“村货出村”直播助农活动。直播现场,实践团队将镜头对准了胡堆村的特色农产品—翠绿的蔬菜、饱满的谷物、原生态的禽蛋等。从田间地头到网络云端,通过直播平台将这些带着泥土的清香与“健康”标签的农产品推介到五湖四海,不仅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更让村民们看到了网络销售的潜力。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助力“指尖经济”成为胡堆村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让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奇石传雅韵 红馆铭信仰
为了深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实践团队先后还走进灵璧博物馆、非遗馆与党史馆。期间,团队成员在奇石园,围绕灵璧石的开采、雕刻、鉴赏等环节,与从业者深入交流,探寻让古老奇石文化借普语“活”起来、“传”开去的路径;在非遗馆,解锁钟馗剪纸的刀锋流转间藏着千年民俗密码,感知菠林喇叭的高亢旋律里激荡着皖北风情;党史馆内,从早期革命火种的点燃到新时代的发展,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勾勒出灵璧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他们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感受文化根脉,在红色历史的回溯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普通话为桥梁,让传统文脉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笔墨绘乡景 普语润民心
八月的灵璧县大路村,骄阳似火,暑气蒸腾。实践团队顶着烈日,冒着持续高温,迎着朝阳开工,伴着晚霞收工,以画笔为媒,在斑驳的墙面上精心勾勒,绘就了推普新风尚与振兴新画卷——“讲普通话 请写规范字”、“安全出行是底色 乡村振兴是春色”……一幅幅色彩明快、寓意深刻的墙绘,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像无声的向导让规范用语用字成为日常习惯,助力营造良好的乡村语言环境,将文明理念与振兴愿景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为大路村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此次灵璧之行,实践团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在田间地头播撒语言的种子,在街巷村落奉献振兴的力量。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推普+”模式,把在灵璧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更具生命力的帮扶方案,让青春之力扎根乡土、服务三农,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答卷,让皖北大地乡村振兴新篇在更多人的共同奋斗中愈发绚烂。
(来稿时间:2025年8月22日 撰稿:叶圆圆 编辑:周佳佳 审稿:孙结才 张平平 崔磊/张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