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将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8月上旬,法学院“姝行乡间,法韵青山”乡村振兴促进团分别赴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新民村、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开展以“生态赋能乡村振兴 法治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师生立足专业优势,通过普法宣讲、实地调研、法律帮扶等形式,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深入一线 基层对话知乡情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一线实践,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法学院“姝行乡间,法韵青山”乡村振兴促进团在新民村,听取村干部详细介绍当地依托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将葡萄种植打造成特色支柱产业等情况。当地通过规模化种植优化乡村生态结构,既让田间地头绿意更浓,更以 “葡萄经济” 为引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丰收。
到了中分村,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到,该村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精心开发红色旅游项目,既让红色基因得到鲜活传承,又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兴起,形成了“文化传承促生态改善、生态改善助经济提升、经济提升反哺文化保护” 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了文化、生态、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实地调研 走访村民听心声
团队成员走进新民村村民家中,以拉家常、话发展的方式,倾听最真实的民生心声。他们推开农户的院门,一边认真记录,一边询问村民葡萄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政策需求。详细的交流让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从灌溉设施到销售渠道,从子女教育到养老保障,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中分村民宿、农家乐,实践团成员与中分村的村民们促膝长谈,了解到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村民的收入方式。村民还通过经营民宿、农家乐等,实现了经济收入的成倍增长。同时,也收集到“希望加强服务培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等村民的实际诉求,为后续深入分析乡村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奠定基础。
法治宣传 纾困解难助振兴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乡村振兴中的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实践团将法治宣传与民生需求相结合,在发放调研问卷的同时,主动收集两地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 “知民之所困,解民之所想” 的初心。
针对村民们关于经营、销售等方面的疑问,团队成员不仅详细记录,还现场发放了精心准备的、涵盖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法基础知识、生态法律法规等内容的法治宣传手册,帮助村民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治思维经营生意、化解矛盾,维护生态发展。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暂告段落,但探索生态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仍在延续。实践团成员将以生态之美赋能乡村振兴,让田野间的每一抹绿色都成为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继续用行动去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稿时间:2025年8月19日撰稿:张佳欣 编辑:张文斌 审稿:查雪珍崔磊/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