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数计学院:“皖韵天柱行”实践团赴潜山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日期:2025-07-23点击:10

7月19至21日,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皖韵天柱行”实践团赴潜山市多个地点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三下乡围绕天柱山区域文化,探访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走进瓜蒌产业一线,感受文化的深邃魅力,见证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地质为基:埋藏深处的文化根脉

在天柱山地质博物馆,队员们通过4D地质演化影片、300余件矿物标本矩阵及互动沙盘,从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到商周陶器残片,从明清农耕工具到现代非遗展品,直观展现了“地层孕育资源,资源催生文化”的演化逻辑,沉浸式解锁地球演化史。解说员指着火山岩剖面讲解,“潜山陶土的高岭土含量达37%,土壤富含有机质,正是天柱山独特地貌的馈赠,才孕育了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地质年代与文明进程的时间轴交相辉映,让团队成员纷纷感叹,潜山“靠山而兴、因物成韵”的地域发展智慧,深刻揭示了地质与人文,同根而生的道理。

陶火匠心:感受指尖的非遗温度

痘姆古陶源于新石器时期,传承六千余年,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到痘姆古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窑望世界,陶礼天下”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实践团成员在传习基地,传承人黄成红师傅和涂胜友师傅手持陶坯为团队成员悉心示范“一泥成器”绝技。“拉坯时手腕要稳,力道就像你们调节数据一般。”涂胜友师傅说道。实践团成员从揉泥,到拉坯,再到塑,过程中既要克服陶泥打滑、歪斜等难题,还要用巧力塑造出杯身碗口,难度着实不小。尽管手法生疏,但每一次与泥土的亲密接触、每一个创作细节,都让大家深刻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交流中,黄成红师傅还讲述了自己与古陶结缘的机缘巧合,以及多年来坚守这份技艺的点点滴滴,眼中闪烁着对制陶的无限热爱与执着。他表示,“古陶制作与烧制的复杂过程,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技艺传承面临现实困难。为了将这项制陶技艺推广开来,基地打造了集体验、研学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给技艺传承带来新希望。”

瓜蒌生金:小籽粒里蕴藏振兴路

  瓜蒌子是潜山市的一个特色产业,也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来到了当地最大的瓜蒌子制作基地——传文瓜蒌籽有限公司,参观公司自主培育的“皖蒌1号”等5个高产抗病品种,通过专家介绍,了解到新技术实现亩产提升35%、抗病率提高40%,目前已推广至多地,让小瓜蒌撬动大产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支点。在生产车间里,团队成员现场观看了古法“三蒸三晒”工艺与智能烘烤机,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保风味,科技手段提效率”的创新发展智慧。来到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们进行实地调查、学习,仔细观察瓜蒌的形态、色泽、根茎的形状等外部特征,随后与村民们一起务农,切身感受瓜蒌种植过程,除草、打洞、施肥,真正实践在基层一线。身处田间地头,成员们聆听种植人员讲授瓜蒌各个阶段的种植经验,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瓜蒌生长周期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知识,了解了小小瓜蒌籽如何真正成为农户手中的“致富果”。

此次“皖韵天柱行”实践团成员既在地质岩层中读懂了潜山文化的千年积淀,又在陶土与瓜蒌间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乡村振兴的脉搏。从文化根脉的追溯到产业振兴的见证,团队不仅将实践见闻转化为青年视角下的观察思考,更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在这片土地上的共生共荣。今后,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学子将继续带着这份实践所得,以所学所长赋能地方发展,让青春之花在服务基层的征程中持续绽放。

来稿时间:2025年7月23日 撰稿:王美玲 编辑:王美玲 审稿:陈文勇 崔磊/张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