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法学院:“寻源豆腐故里,解码非遗匠心”文化传承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法学院日期:2025-07-17点击:2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要论述,79日开始,法学院“寻源豆腐故里,解码非遗匠心”文化传承团紧扣“豆腐文化传承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在指导教师纪梦琦的带领下,到豆腐发祥地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豆腐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现状,在千年古县的烟火与匠心间,找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支点。

对话书记:了解豆腐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大泉村将豆腐古法制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把历史文化转变为文旅资源,推动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传承、豆腐产业与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在大泉村村部,队员们访谈了该村胡月月书记。胡书记详细介绍了大泉村豆腐文化脉络,从千年传承的制作技艺,到如今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产业探索。“豆腐是咱的根,既要守住老祖宗的手艺魂,更要蹚出产业新路子”,话语间,传递着基层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以及以文化赋能发展的决心。

观摩制作:见证传统技艺的匠心与坚守

 在胡书记的带领下,团队走进黄师傅家。不大的院落里,大烧锅、豆腐磨具等有序摆放。36℃高温里,36岁的黄师傅守着烧锅煮浆、点卤,额头汗珠滚落,仍仔细搬运豆浆模型沥水,父辈传承的手艺,在他手中延续。黄师傅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传统豆腐制作有浸泡、清洗、磨浆、过滤、煮浆、点浆、蹲脑、压单、成型等多道工艺,每道工艺都要做好,是个细活慢活。”面对黄师傅汗湿的背影队员懂得传承不是口号,而是在烟火里的坚守,用热爱抗住岁月,这股劲儿,值得我们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学习。

沉浸体验:感悟文化传承的实践逻辑

 团队来到豆腐文化馆,讲解员带领我们回溯豆腐文化在寿县的起源与流变。从祭祀供品到日常饮食,从手工技艺到产业符号…… 一幅文化传承长卷徐徐展开。随后的豆腐制作实践,队员们从“看客”变“参与者”,亲手泡豆、磨浆…… 在点卤的微妙变化中,体会传统技艺的精细与考究。“看似简单的豆腐,藏着数不清的门道,老一辈的智慧,得靠这样实打实的实践传承下去。”队员的感悟,道出文化传承需亲身体悟、接续实践的真谛。

文化哲思:在传承创新中激活乡村动能

 通过对豆腐作坊、寿县八公山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返乡创业者代表、餐馆、豆腐文创店的走访或调研,团队见证了大泉村豆腐文化的多元样态:既有豆腐作坊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也有豆腐企业在继承古法技艺基础上推进产业技术的创新,还有豆乳奶茶等新产品开发,更有豆腐美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启示着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以传统技艺为魂,守住文化根脉;以产业创新为翼,拓展发展空间。同学们也在豆腐制作的“点浆成金”中感悟工匠精神,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中体会创新要义。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探寻之旅,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后续,团队将持续深耕调研成果,为传统豆腐文化的传承创新建言献策,让“小豆腐”撬动“大振兴”,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乡村经济文化繁荣的新篇章。

(来稿时间:2025717日 撰稿:纪梦琦 编辑:张文斌 审稿:查雪珍/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