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素养与实践自觉,7月9日至12日,电气工程学院“共护长江生态・赋能绿色发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先后深入铜陵、芜湖、马鞍山三市开展调研活动,通过检测水质、走访企业、访谈渔民等形式,了解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现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助力沿江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铸科技执法剑 护江豚展新姿
实践团队深入长江铜陵段,了解在生态治理实践中协同推进生态科技与生态法治并用的典型做法,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期间,团队成员先后倾听执法人员讲解,实地走进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与当地渔民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了他们从“江中捕鱼人”到“长江守护者”的身份转变历程,以及上岸后的生计转型路径与政府扶持举措。在与渔民的深度交流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生态保护+生态法治”的重要价值,并从心底暗自发出要为长江生态保护与治理做出青年贡献。
启智慧渔政篇 谱渔民安置曲
实践团队深入长江芜湖段,了解以“智慧渔政”与“渔民安居”双轮驱动长江大保护的积极举措。团队成员先后踏入博物馆研读长江沿线规划、海螺集团以及其他沿岸产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历程,并通过问卷调研获悉AI护渔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广。同时也了解到芜湖通过实施“一人一策”的台账管理,保障退捕渔民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充分激发退捕渔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在与南京、马鞍山等地跨省联管行动中,形成了“专业执法+群众监督”的共治格局。
规范执法筑基 实地勘测验效
实践团队深入长江马鞍山段,探秘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治理体系,着重调研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果、智慧平台搭建的“水陆空”立体监控网,以及跨区域法治协作在破解治理难题中的实效;还进行实地检测,考察入河排污口整治处理情况,现场测定江水的pH值、溶解氧以及亚硝酸盐等关键指标,掌握水质的一手数据;沿长江岸边开展宣传,直面居民关切,向群众宣传普及《长江保护法》及配套机制、生态保护等知识。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亲眼见证了禁渔执法的严格、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效:江面上嬉戏的江豚、岸边繁茂的芦苇、水清岸绿的生态、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长江经济带的美好画卷。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生态制度与生态法治为长江筑起的坚实屏障,并在心中都燃起热望——以青春之名守护长江。
(来稿时间:2025年7月16日 撰稿:徐晗 编辑:张文斌 审稿:李顺齐 张平平 崔磊/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