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会计学院:探徽韵飘香 绘青春担当——“徽风皖韵”实践团队赴黄山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会计学院日期:2025-07-15点击:10

为探寻徽文化脉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79日至711日,会计学院“徽风皖韵”实践团队奔赴黄山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步履,踏入徽墨飘香、建筑精巧、民俗灵动、茶香四溢的文化沃土,开启一场沉浸式文化解码与实践赋能之旅。

徽墨流芳:传承千年匠心

在墨厂工艺师引领下,队员们见证了徽墨从烟炱到墨锭的蜕变:炼烟车间里,松烟、油烟经岁月沉淀化为细腻烟料;和料工序中,胶、药、水与烟粉精准配比,经千次杵捣,赋予墨块筋骨神韵;墨模雕刻处,工匠以刀为笔,在木石间复刻花鸟山水,让墨锭成“可书写的艺术品”。

看着师傅们调和烟粉与胶质,反复捶打塑形——从精美雕刻到细致描金,古老技艺的温度透过指尖传递……  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一两徽墨一两金”的匠心,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理解。

鱼灯焕彩:点亮民俗星火

黟县碧山村的鱼灯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村里通过开设制作体验课、举办鱼灯巡游等活动,让这项传统手艺重焕生机。在碧山村,老师傅手把手指导队员们完成竹架搭建、糊纸、绘色等步骤,让普通的竹篾纸张蜕变成造型灵动的鱼灯,为团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民俗传承课。交流中,师傅坦言,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多,学做鱼灯的人渐少。但形式在变,不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与文化念想。“近年村里重视文化传承,政府也给了支持。”言语中,师傅满是欣慰。

夜幕降临,鱼灯表演如期上演。数十盏鱼灯在古村巷道穿梭,村民挥舞着它们时而聚拢成“鱼群戏水”,时而散开如“浪里穿梭”。灯光透过棉纸映出斑斓鱼鳞,与马头墙、青石板路相映成趣,传递着祈福纳祥的民俗内涵。从白天做鱼灯体会“匠心”,到夜晚看表演感受民俗温度,队员们全方位领略了鱼灯文化的魅力,大家更明白:传统不是博物馆展品,融入生活才能代代相传。

茶香沁心:体验产业融合

在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与茶博园,队员们跟着讲解员——从茶叶采摘标准到传统制茶技艺,从品牌传承故事到茶文化传播,回溯黄山毛峰的百年发展史。清晨,在采茶师傅的带领下,队员们头戴草帽、身背茶篓,走进云雾缭绕、郁郁葱葱的生态茶园,满眼是茶树新梢上舒展着嫩绿的芽叶。“采茶要掐采,只取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手法要轻,不能捏碎芽叶,不然会影响茶叶品质。”采茶师傅一边示范标准动作,一边向队员们讲解采茶的讲究。采回的鲜叶被迅速送往制茶车间。

在这里,队员们既感受了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与茶博园所展现的农文旅融合活力,也目睹了从鲜叶到摊青、杀青、揉捻、烘焙……成茶的过程,体验到传统制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时间和温度要求。近距离接触茶产业一线,大家不仅增进了对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解,也为探索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助力茶旅融合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为期三天,会计学院2025“徽风皖韵”实践团队在黄山这片土地上,触摸徽州文化的厚重脉络,感受徽州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由此明晰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中的使命。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发挥青春力量,讲好徽州文化故事,为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担当,让传统与青春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

(来稿时间:2025715日 撰稿:吴春香 潘思俣编辑:张文斌审稿:吴小国/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