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4月8日至18日,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以“寻迹巴蜀韵,赋能专业行”为主题,在成都、重庆两地开展集文化探秘、行业研习、思政浸润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提升。
触摸地域肌理:了解川渝文化基因库
在重庆,师生们开启了多维度的文化探索之行。在重庆规划展览馆新馆,借助数字化沙盘与全息投影技术,全面而直观地纵览山城从两江码头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历程;在三峡博物馆,面对巴国青铜器与抗战文物,静静聆听巴渝先民开拓以及民族抗争的烽火记忆。夜幕低垂,解放碑庄严肃穆,千厮门大桥流光溢彩,洪崖洞吊脚楼群错落有致,共同勾勒出重庆 “8D魔幻都市”的立体画卷,让师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强烈碰撞与交融。
到成都,三星堆博物馆成为探寻古蜀文明的关键密钥。馆内青铜神树神秘图腾、青铜大立人威严造型,引发师生思考,馆内运用三维扫描、VR 建模等先进技术,尝试复原古蜀祭祀场景,挖掘文化IP开发潜力。漫步四川省博物馆,从汉代画像砖到唐宋书画,巴蜀文脉缓缓铺展;置身东郊记忆,旧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里,音乐演出、创意市集交织,生动演绎工业遗产活化的创新路径。
对话行业前沿:淬炼专业实践硬本领
重庆鹅岭贰厂文创公园与成都西村大院,化身专业实践教学的鲜活课堂。在鹅岭贰厂,师生深入解构民国印钞厂改造逻辑,从空间重构到业态植入,剖析工业遗产如何成功转型为文创地标;西村大院独特的网格化建筑结构与公共空间设计,引发师生对 “建筑参与城市生活” 命题的热烈研讨,部分学生能结合场地当下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功能优化方案。
在商业空间考察环节,成都远洋太古里“修旧如旧”的街巷式商业布局、SKP下沉式建筑与TOD模式的创新融合,为师生提供了商业设计与运营的全新思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将围绕“商业空间场景化营销”“TOD项目品牌叙事” 等课题,完成项目创意研究。项目提案巧妙融合川渝文化符号与消费趋势,以展现学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行走中的思政:厚植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此次实践教学全程贯穿思政教育,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精神力量。在聂荣臻纪念馆,泛黄的手稿、珍贵的照片,重现革命先辈的赤子初心;中山古镇的百年商号里,教师以“诚信经营”传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商业伦理的当代价值。
参观成都 SKP 时,带队教师结合“新型城镇化”战略,详细讲解TOD模式对优化城市空间、推动人居环境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将专业理想融入国家建设。学生在实践总结中写道:“从重庆的立体交通网络到成都的智慧商业体,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价值,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城市建设的决心。”
此次实践教学,师生共产出考察报告50余份。今后,文艺学院将持续推进 “行走课堂”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本领,为区域发展与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来稿时间:2025年4月30日 撰稿:郭世权 编辑:周佳佳 审稿:裴吉慧/张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