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学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全院师生凝心聚力,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聚思想 立德树人开新局
电气工程学院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
强基固本筑堡垒。聚焦“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规范、活动经常、档案齐全、作用突出”六条标准,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促提升,持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体系。2011年,学院党委被安徽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教工第二党支部连续4年被学校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并获批第二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王悦工作室”获批校级“双带头人”工作室。
凝心聚力担使命。围绕十大育人体系,深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坚持“四个一”师生养成教育,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沈浩精神,着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涌现出一批服务基层的先进典型,毕业生吴官文2022年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近三年共培养省级优秀毕业生61人,校级优秀毕业生208人,应征入伍30人,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5人,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均为97%以上,考研升学率一直保持在15%左右。
融合发展创未来。学院党委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业务创新工程和制度保障工程等“三项工程”,推动理论武装与实践指导相融合,队伍建设与成长服务相融合,示范创建与制度改革相融合,广泛提升基层党建“软实力”,铸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支撑”,形成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砥砺奋斗强担当 固本强基促发展
强化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始终践行“尚能日新”的质量文化理念,着力建设“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重视并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科学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稳妥高效运行。不断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发挥激励、约束、导向、凝聚等管理职能,引导教师深入学习质量标准,健全教师潜心育人奖惩机制,推进教师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引导学生及时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认真执行“三期”教学检查、试卷论文专项检查等质量保障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学法、课程体系、考试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有效开展督学、督教、督管,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严格把控教育教学各环节质量,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强本固基提升教学质量。
激发科研活力,促进全面持续发展。学院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攻关,不断完善科研工作管理和激励机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升教师科研热情,1名教师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近年来,获得纵向项目资助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10余项;编写省级规划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等收录90余篇。学院陆续与安徽拓信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飞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芒课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拜思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横向课题,科研到账经费累计1100余万元。
坚持引培育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近3年来,学院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3人,博士在读4人,博士占比41%。学院共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5人,教师获得各类教学比赛20项以上。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鲍瑞老师荣获第八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安徽赛区)特等奖,吴慧老师荣获第四届中国高等学校电工学青年教师“RIGOL”讲课竞赛(安徽分赛区)特等奖。教师赴企业挂职15人,担任企业“科技副总”3人,具有企业实践背景的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双能型”教师占比63.2%。
锐意进取重双创 以赛促学提质量
构建实验矩阵,加强平台建设。近年来,学院新建了离散行业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室、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多能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9个实验室,改建了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新建电子制作装配与检测中心、工业机器人等4个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设计创新中心、机器鼠创新中心、智能车大赛创新平台。通信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获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022年建成工训中心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1个。实验教学使用面积4600余平方米,实验中心拥有仪器设备台套数1200余台套。学院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发挥实验中心和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和一流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实验室已成为结构合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教科研”一体化的综合教学平台,较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完善双创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以“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为抓手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学生参与率高,成效明显。近年来,学院在省级以上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得各级奖项300余项,获得2015年度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学生组冠军、专家组亚军;2017年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金奖和全国比赛铜奖,多次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和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奖。其中,我院学子在2023年和2024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获得运动控制赛项特等奖两项,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总决赛第一名;取得离散行业自动化(工程实践)赛项特等奖2项(全国第2名、全国第3名各一项),连续三年承办该项赛事离散行业自动化(工程实践)赛项的省级比赛,2022-2024年连续三年荣获教育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优秀组织奖”;2023年我院承办了安徽省机器人大赛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赛道竞赛,全省58所高校的1356名学生参赛,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批立项省级69项、国家级16项。
青春聚力守初心 笃行不怠向未来
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院坚持以文化人,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学院特质的高水平校园文化。近年来,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寒假归来话感受”主题演讲、“喜迎二十大·国庆健步走”、“情绪花环”心理健康教育、“心语心愿”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校园精品文体活动,提升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学院坚持以体育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近年来,学生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指引下,奋力拼搏、勇攀高峰,连续三年荣获校运动会学生团体组冠军,荣获2023年“阳光体育杯”新生男子篮球赛冠军、2024年“阳光体育杯”男子篮球赛冠军和足球联赛冠军等优异成绩。在安徽省大学生运动会中和其它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学生表现突出。
以实践服务为支撑,增强学生社会责任。始终秉承“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化,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积极组织动员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鼓励优秀学生参与西部计划和新疆专招。每年寒暑期,学院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站在新起点上,电气工程学院将以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凝心聚力,只争朝夕,追求卓越,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抓好中心工作,全力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来稿时间:2024年10月11日 撰稿:电气工程学院 编辑:周佳佳 审稿:李顺齐 吴卫兵 陈昌文 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