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建设内涵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工商管理学科入选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市场营销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入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入选省振兴计划新专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基础》《网络营销》等四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建有大数据市场营销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王振入选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党建引领 打造“1234”创新实践链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定期讨论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凝心聚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在党建引领下,学院秉承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积极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三提升”,坚持“赛创学一体化”,探索构建以链式教育为特征的“1234”创新实践链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符合区域发展需求、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商科创新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打造卓越师资 赋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选树立德树人典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重德养德学术氛围。近年来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斐然,现有“三星级党支部”1个,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基层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学生党支部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5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校优秀党务工作者5人、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优秀共产党员10人、优秀教师16人。
做好人才引培工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坚持稳培引育相结合,以基层教学组织为载体,发挥教学名师在推动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影响力,强调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不断壮大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博士21人(含在读博士5人),占比38.89%;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占比24.07%;双能型教师44人,占比81.48%。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院通过青年导师制等“传帮带”形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近年来,学院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方面获优异成绩,现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现代产业学院1个;1人获省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1人获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同课异构教学竞赛二等奖、3人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0人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三等奖。
聚焦教育数字化 深化专业改革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纵深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研制修订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与建设方面综合考虑课程建设方案、课程目标、思政元素和评价体系,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市场营销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工商管理入选省级高峰培育学科;2024年,与用友集团、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等共建大数据营销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市场营销省级一流专业建设;2023年,获批大数据营销现代产业学院;先后获批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教学示范课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其中,《管理学》被推荐申报国家第三批一流课程。
持续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植入“Python语言编程”“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通识课程,构建“大数据思维+商科通识+专业知识+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商科专业知识与数据科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数据思维素养和分析能力,满足数字化时代对商科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依托大数据营销现代产业学院,强化学院、学科、行业、专业交叉融合,围绕数字赋能专业改革和课程重构,在“Python语言编程”等公共课基础上,开设“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挖掘与商务分析”“数字营销综合实训”等特色课程,打造大数据营销特色。
深化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强化产学研合作 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做深做实学生实习实训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着力打造校企协同、师生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坚持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一体推进,构建覆盖入学教育至毕业论文答辩与就业指导全过程育人体系。通过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做深做实学生实习实训,增强学生对生产一线和专业行业的认识。
开设“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跨境物流模拟实训”“广告制作技能训练”“企业经营管理实战演练”“短视频制作与直播技能训练”“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训练”等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立足行业、企业和乡村基层,指导学生开展企业考察调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农产品直播销售体验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实践教学课堂,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院企合作聚优势,同题共答促双赢,打开产学研深度合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在深化人才培养、精准对接需求上同题共答,在产学研用上同频共振,强化企业“出题”,学院“答题”的联合攻关模式,打开产学研深度合作新格局,实现院企合作共赢。学院与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共建“教授博士工作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院适时选派优秀教授博士进驻工作室,围绕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研究和实践创新,精准对接并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就安徽港口物流网络货运平台发展与安徽港口物流公司通力合作;就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共享科研平台、产品营销策划等共谋发展。企业与学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用型课程研制、专业与学科建设,为学院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智力支撑作用,为企事业单位发展问诊把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院踊跃加入安徽省经济学会和铜陵市经济学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对接产业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共承担铜陵市软课题、铜陵市领导圈阅课题、铜陵市重点理论课题16项,承担企业委托研究课题20余项。先后为安徽省烟草局部分市局、铜陵市民政局、铜陵有色中青班、铜陵市人民医院、中国农业银行铜陵市分行、铜陵市委统战部少数民族培训班、铜陵县公安局、铜冠物流、市物流行业协会、铜陵全威就物流业发展、电子商务与物流等举办专题讲座,为企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选派优秀骨干教师深入政府、企业挂职锻炼,就地方产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治理、电子商务与物流、营销策划等方面为政府和企业出谋划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贯彻OBE教学改革理念 坚持学生中心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大创项目为引领,练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本领。学院不断完善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以知识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得为导向,构建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聚焦“学生产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练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本领,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年来,学院教师累计指导学生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7项。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将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学科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和育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积极鼓励指导教师参加培训,丰富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科竞赛指导水平,进而根据学科竞赛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塑造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省级以上奖项10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近30项。
以科学研究项目为纽带,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和兴趣开展科学研究,申报科研课题,并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在毕业论文选题中,鼓励学生创新形式和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学科竞赛获奖代替毕业论文。鼓励学生将调研报告、学年论文修改完善为学术论文,直至公开发表。通过开展上述系列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近年来,学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15篇。
工商管理学院将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厚植“尚能日新”的质量文化理念,围绕全力推进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和努力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任务,以新文科课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筑牢本科教育教学的坚实根基,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稿时间:2024年10月10日 撰稿:陈忠明 胡海梅 编辑:王美玲 审稿:周文胜 雷勋平 陈昌文 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