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德法并重、内外兼修”院训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抢机遇、抓基础、强内涵、促改革,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驶入了健康发展快车道、呈现出蓬勃向上新气象。
聚焦党建思政引领 铸魂强基干事业 思政育人铸魂获彰显
法学院将党建引领作为谋划工作的“指南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建工作成果丰硕,2019年,法学教工党支部获批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顺利通过验收。2023年,学生第三党支部成功入选省级“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教工第一党支部被学校认定为四星级党支部、学生第三党支部认定为四星级党支部。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张玮入选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
法学院注重思政育人,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深入挖掘法学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入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等三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6项,2名教师获评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在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获奖。
聚焦教学改革驱动 卓越培养厚专业 一流专业建设谱新篇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驱动专业建设,召开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论坛暨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积极申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先后获批省级卓越法律(法治)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卓越社会工作师培养计划项目、卓越知识产权法治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现了学院三个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全覆盖。开设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试验班,实施“单独招生--独立培养--学科交叉融合(法学+会计)”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近三年招生录取法学卓越班第一志愿填报率及录取分数线在全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法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获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在教育厅开展的一流专业建设年度检查中均获评“优秀”等级。
聚焦内培外引并举 培师铸魂强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显成效
学院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提升教师整体竞争力,努力建设一支教师、律师、社会工作师等资格兼具和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46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3人;博士17人,出站博士后3人,在读博士3人。拥有全国最美社工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4人,安徽省法学法律专家库成员3人,安徽省江淮十大优秀社工1人,新安公益总评榜公益领军人物1人、优秀社工2人,铜陵市拔尖人才2人,铜陵市“三八红旗手”1人,铜陵市“五四青年奖章”1人,铜陵市最美志愿者3人,铜陵市社会工作优秀人才1人。“铜都英才计划”1人、铜陵学院翠湖学者1人。有11名教师受聘担任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具有律师或司法资格、高级社会工作师资格等“双师”型教师共32人,占比70%。
聚焦平台项目支撑 产教融合深协同 科研社会服务有作为
法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用专业积极赋能地方法治社会发展。现建有铜陵中级人民法院巡回法庭、铜陵仲裁委巡回仲裁庭、法学院人民调解委员会铜官区法院工作站、铜陵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铜陵市明德社会工作事务所、铜陵市社会工作指导站等平台,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坚持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
依托铜陵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主动开展地方立法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地方立法协作研究》等专著5部,公开发表有关论文60余篇,获批省级以上研究项目20余项。深度参与地方立法实践创新获赞誉。报送的《铜陵市地方立法辅助人工作办法》(草案),被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采纳并发文在全市推广执行。已连续两年为铜陵市50余件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出具的备案审查意见报告获采纳。先后就《铜陵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等10余部法规草案撰写意见和建议,共有50余条意见建议被相关单位采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基地工作多次获《人民代表报》、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搜狐、网易、安徽经济网、安青网等媒体报道。
依托铜陵市明德社会工作事务所、铜陵市社会工作指导站等平台,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积极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近年来,先后承接民政部、财政部、安徽省民政厅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40余项,项目实施情况曾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嘉奖表彰,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民政部、安徽省民政厅网站、学习强国、安青网等报道20余次。铜陵市明德社会工作事务所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铜陵市首届品牌社会组织、新安公益总评榜优秀社会组织。
聚焦赛事活动牵引 以赛促学重实践 学科技能竞赛展风采
法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科竞赛工作,探索通过重点赛事和品牌活动开展将创造性思维培养融入法学专业育人体系,解决法治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财经高校法律职业技能大赛、安徽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安徽省大学生未来律师辩论赛等重点赛事和江淮普法行、暑期送法下乡等品牌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财经高校法律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先后获安徽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团体冠军、安徽省大学生未来律师辩论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项80余项。近三年,学院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39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130项。
聚焦职业导向护航 凝心聚力促学风 法治人才培养结硕果
学院人才培养坚持职业导向,在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中通过举办优秀校友讲坛等分享职场经验、职业考试经历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关注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资格考试,积极营造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氛围,较好地助力了学院学风建设的提质增效。近年来,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考研录取率连续5年位居全校前列,国家法律资格考试、国家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通过率稳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学院2024届237名毕业生中,有30人考研升学,35人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16人通过国家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24人通过公开招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金融单位就业。
前路潮涌,奋楫破浪。法学院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为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及高质量发展贡献“法学”力量。
(来稿时间:2024年10月9日 撰稿:张杰 编辑:张文斌 审稿:孙结才 郑志强 陈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