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工作巡礼】数计学院:产教融通 知行耦合 赋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日期:2024-09-30点击:549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始建于1995年,2021年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4年获批安徽省“双特色”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等六个专业。学院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以为本紧密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深化“产教融、知行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应用为先、均衡发展”的理念和“求真务实、笃学践行”的院风以协同创新平台、特色班、行业教学案例库建设为抓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铜”产业、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党建引领 培根铸魂 多举措筑牢信仰基石

 

理论学习强党性。学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与兄弟学院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和联学联建活动,以实践活动推进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引导全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铸牢全体师生的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立场,在自觉自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学院常态化开展党的理论学习会、研讨会、专题党课等,把强化理论武装与强化责任担当结合起来,与提升能力素质结合起来,与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全院师生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抓实党建聚合力。学院不仅聚焦党的最新理论学习还关注党的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内涵建设的深度融合,多举措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实施“党建+学生教育”建立“创新试验班”“微专业”,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将学科资源、专业优势和国家的网络安全战略需求紧密对接,创办“网络安全周”系列活动;着力打造以教师党员为骨干的科研创新团队,成功申报省级科研平台安徽省铜基材料数字化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立德树人守初心。学院始终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水平摆在要位置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师德师风建设,邀请行业模范、先锋人物、优秀教师进课堂,举办“先锋讲堂”和“师德师风讲座”多场,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全体教师涵养人格、砥砺品格,深扎师德之根,专心治学、厚积薄发,筑牢师德之基,恪尽职守、仁而爱人,疏浚师德之源。学院教师坚定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通过严管与厚爱,学院学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五年,学生获“互联网+”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6项;省级学科竞赛冠军1项,一等奖50余项,二等奖、三等奖2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 SCI、EI 检索3篇),授权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63项,累计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3项、省级82项。

  

遵循规律 坚定初心 多维度构建培养体系 

厚植人才沃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寻找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学校发展的契合点。依托“智能制造+市场需求”,创办创新试验班,分方向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结合企业各类应用场景,适应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培养需要,建立微专业进行小班化教学,选择合适的授课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组建学业导师、产业导师团队,形成“导师制+项目制”育人机制,带领学生深入参与产品研发全流程,推动第一二三课堂联动发展,在社会大课堂中锻造创新能力,汲取实践精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多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独立性、多变性等特点,开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形成“能力培养全过程、实践教学不断线、校企合作深融合”的培养特色

  

深耕实践育人,校内校外协同联动。学院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产学研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工作站等,建设了15所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产业学院、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教研室等省部级实践教育平台8个有效整合了校企资源成功搭建多方实践育人平台,建立主题明确、功能完善的沉浸式、互动式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形成高质量实践育人体系。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挖掘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元素每年开展两次“电脑义诊”“数字下乡”“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基层,认识国情、社情、乡情,自觉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国家、社会中挖掘科技发明等创新类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网页设计大赛科学研究和实践竞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得B类以上竞赛奖项171项。挖掘探索历史使命元素,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定期走访红色基地、博物馆、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的移动课堂。

加强学风建设,铸就良才之基。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建立院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协同督课机制,年度深入课堂巡课、听课、查课,百分百覆盖本院全体学生,常态化整理汇总建议,助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对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开展过程性测试,开展常态化答疑,形成学习功夫花在平时,知识理解更深更透的良好学习生态。在学生中遴选优秀学子进入“微专业”,推行“导师制,1名老师负责2-3名同学的日常学习、科研竞赛,细化不同专业、年级导师的工作任务和指南。学院通过邀请多家校友企业,如上海善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肥临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喜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召开学风建设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了解企业需求、倾听校友建议,激发学习动力,帮助高年级学生提升求职面试经验技巧、提升职业匹配度。

近年来,学院育人成效显著。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从92.52%提升至98.35%,就业去向多元化,留皖率50.47%,服务地方经济初见成效。专业毕业生升学率从7.8%提升到11.3%多名学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985高校。其中,创新试验班学员达线29人,录取23人。

深化改革 产教融通 多学科建设助力发展

优化课程设计。学院积极部署、全力打造一流课程和精品教材,为一流专业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按照“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标准打造“金课”,创立“一主六辅”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基于地方支柱产业,将产线数字化等真实项目、真实数据融入教学,切实践行“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的课程设计理念,重构产教融合课程,打造智能软件开发产教融合课程群。学院教师参与铜加工制造业智能仓储系统、产品缺陷检测、铜加工智能决策平台等应用系统的研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形成教学案例,利用真实教学案例编撰专业课本。近三年,学院获得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计算机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1项、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计算机类教学资源建设优秀课程配套资源大赛一等奖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安徽省“双特色”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安徽省一流课程13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6门,线下一流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出版省级教材8部,校企合作共建行业特色教材1部,已建设行业案例51项,案例体系逐步涵盖各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立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

  

推动学科交叉。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高素质人才。学院锚定铜产业,构建“智能感知——工业视觉——知识发现——大数据运维——数字孪生”多维度、全链条学科发展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打通通识教育课程,增加适应新时代的学科交叉课程,旨在培养通晓科技创新前沿、洞察全球经济形势、适应新兴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与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学院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特等奖2项,立项教学改革项目20项。在学科发展中,学院通过师资队伍整合,将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融入课堂,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夯实育人根基,累计获批省级教学团队5个、教学名师7人、教学新秀2人

  

促进成果转化。面向市场前沿、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学院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学院通过“融业界高端导师,融企业实战项目,融新兴行业技术”等方式,积极与铜陵多家龙头企业开展共建共享合作,建立个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7项,获批安徽省铜基材料数字化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智能制造”省级科研创新团队以及“制造业精准视觉感知与融合”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联合共建“铜业发展智能决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与企业携手解决生产急难愁盼问题疫情期间,学院齐平教授为首的教师团队与铜陵市疾控中心、铜陵市数据资源局深化合作,根据铜陵市疫情期间各项真实数据,研究并编制《铜陵市新冠疫情评估报告》,该报告对铜陵市新冠疫情防控过程的回顾性分析,以及提出的疫情防控建议,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铜陵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参考依据切实履行了高校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3年以来学院获批横纵向课题97项,授权发明专利31项发表论文133篇师生团队研发成果获批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项,牵头制定铜产品表面缺陷检测国家行业标准2项,参与研制国际标准 1 项,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3年,学院隆重承办第五届安徽省计算机大会,来自全国计算机学术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铜陵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沿科技、先进理念,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地方实体经济的全面融合。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将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机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既有建设目标,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来稿时间:2024年9月30日 撰稿:王美玲 编辑:王美玲 审稿:陈文勇 齐平 陈昌文 杨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