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商务经济学、数字经济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专业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学院为全国数字经济教育发展联盟理事单位、安徽省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示范引领基地,建有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24人,硕士生导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省级和校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翠湖学者1人。
学院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80%以上,通过构建,在学、教、研、改、创中不断淬炼,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政治忠诚 行为示范 在学习教育中锻造精神脊梁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作用,深入开展学习教育,严守思想阵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强化了学院一线党员教师的政治忠诚和思想锻造。
教工思想常抓常管。通过谈心谈话、组织座谈、人文关怀等方式,及时关注和掌握其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党员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党建发展相融互促。认真开展各阶段学习教育,严格“三会一课”制度,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学习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通过开展联合攻关、举办学术讲座、参与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提升党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增强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习成果即时转化。建立健全学习考核评价机制,对党员教师的学习教育情况及时检查和评估。通过撰写心得、交流研讨、成果展示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并推动学习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1个教工党支部获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教工党支部被学校党委认定为三星级党支部,1名教师获校“双树双建”活动年度标兵,多名教工党员被授予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勤学善思 求实创新 在教学竞赛中锤炼素质能力
学院鼓励教师参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各种教学技能竞赛,旨在激发青年教师重塑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教学竞赛的示范引领,打造学院教学创新的标杆与平台,促进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传播。
精心准备,持戈试马,反思教学实践。通过备赛,教师有意识地思考教学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专注思索解决方案,重构教学内容,精心准备教案,优化课堂设计,提升教学语言艺术,加强团队协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渐行渐悟,精益求精,锤炼教学技能。通过竞赛,教师获得了比较、反馈和点评,这些弥足珍贵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让教师认识不足,避免固步自封,取而代之的是千锤百炼后的炉火纯青。
屡战屡荣,吐故纳新,激发创新潜能。通过激励,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以实践创新来革新教育理念,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源泉。
近年来,在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创业培训师大赛中,学院教师先后荣获省级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多项。2024年,我院1名青年教师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和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金牌职工”称号。
砥砺深耕 笃行致远 在教学改革中磨练责任担当
学院鼓励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合作、共建课程、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接产业、融入行业、走进企业,用三种业态的知识武装自己,学习前沿数智技术,提升数字化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造传统专业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在学、教、研、改、创中不断磨练意志,强化责任担当。
“三业”知识赋能,推进产教研学融合。对接产业、融入行业、走进企业,以“三业”知识赋能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采用课程嵌入、项目实践、职前强化、实岗锻炼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以“产业导向、交叉互融、重在应用”为办学理念,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两库”建设,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多渠道培养学生实战技能与应用创新能力。
数智技术赋能,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按照“经济筑基、贸易为本、数智赋能”的思路,强化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经济统计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以数字经济新建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对经济学等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数字管理、数字贸易、数字营销、数字经济法等系列数字化课程,增设数据思维、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安全法等多门前沿课程,夯实经济理论功底,增强数字经济思维能力,提升数据分析与运营管理技术水平,培养数字经济与贸易实战技术人才。
数字素养赋能,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学院开展数字技术理论知识培训,引导教师掌握数字经济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变革,及时更新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价值认知,深入学习与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强化数字技术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应用。通过建立在线专业学习社区,让教师可以交流和分享数字教学资源及经验。支持鼓励教师将传统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实验数据等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便于存储、共享和个性化推送,提供智能化的学习路径推荐和个性化辅导。
近三年,学院获批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省级教学示范课,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实践课程。获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本科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1项,省级教材建设3本,省级教研项目9项。获批校级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5门、真实项目案例库8门。近两年来,到账经费达5万以上的产学研课题近20项,学生参与研究的近120人次。
乐教爱生 寓教于心 在教书育人中淬炼青春之魂
学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享受教育的过程,将传授知识视为一种乐趣和使命,同时敏锐察觉学生的需求与困惑,及时给予帮助与引导,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学生成长,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学业指导,比拼学科竞赛殊荣。学院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及时间管理。同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市场调查、统计建模、国际贸易综合技能、数字贸易技能、商务技能策划、企业竞争模拟等各类学科赛事。2022年以来,指导学生参加省级B类赛事获得二等奖以上的老师近180人次。
聚焦学生发展,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学院致力于培养数智时代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训、实习与就业、创新与创业“四个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近年来,教师开发了《劳动实践》、《市场调查实践》、《出口商品市场调查》等多门实训课程,其中2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实践课程。教师指导Python学会、经济学会、ERP沙盘协会开展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数据思维意识。近三年,教师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26项,创业人数达12人。
经济学院将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健全青年教师成长体系,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经济筑基、贸易为本、数智赋能”的思路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跨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师德师风高尚、专业素养过硬、涵养育人智慧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砥砺奋斗。
(来稿时间:2024年9月29日 撰稿:谢方 编辑:张文斌 审稿:夏兆清 陈昌文 杨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