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多元浸润 学产协同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作者:实践教学管理处(创新创业学院)日期:2024-09-24点击:336

【编者按】2024年10月至11月,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理念,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校园网持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展示五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铜陵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学校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三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践行“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多元浸润、学产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理念,打造“三方四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形成了“文化引领 校城共生”的双创实践育人新模式,提升了学校双创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健全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培养。学校紧扣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文化引领,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学校围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线,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制定《铜陵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资源服务、激励机制、实践平台等融为一体的多元化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课程、训练、孵化、导师四大支撑体系,形成了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制定《铜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及学籍管理办法》,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社会实践、发表论文等方式获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出台《铜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师资培训、企业锻炼、讲师大赛等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107人校内外导师入库,其中46人次取得国家认定资格、1人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入选国家级创业讲师、13人入选国家导师库、1人入选全国网络创业培训特聘讲师,1人荣获全国50强创业培训讲师,1人荣获安徽省创业培训讲师大赛第一名,建有市级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1个,创业导师队伍不断优化。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铜陵学院为铜陵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近三年,学校为在校大学生开展SYB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共计2680人,创客空间入驻团队、企业125家,校内创客实验室导师工作室17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达到50个。

细化实施方案  持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学校围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线,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出台《铜陵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不断优化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探究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包括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资源服务、激励机制和实践平台等,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及以上1168项,其中国家级387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92篇,授权专利、软著54项,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3523项,其中国家级362项。学校毕业生以实践动手能力强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搭建多类型创新竞赛平台。深化“三进入三延伸三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平台,落实“三方四协同”,构建“双创”教育实践育人生态链,多元浸润、平台助力、提升创新创业培养能力。近年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3523项,其中国家级362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在校生总数比例达10%以上,且逐年提高。积极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申报等活动为载体,有效带动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提升了学生敢闯会创的能力,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落实资源整合  不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构建“校城共生”的双创实践育人环境。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政策、组织、环境和队伍的协同,有效整合和调度高校知识链、企业产业链的实践资源协调,克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空心化”问题,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努力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个性化需求。

学校打造“实验室—科研平台—实习基地”三级双创训练体系协同。以二级学院专业实验室为依托构建院级创新实训基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各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构建院校共享的双创实践基地,支撑创业模拟、学生创客俱乐部等社团开展活动。

推进双创教育平台建设。“铜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获省级立项建设,“铜陵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成为安徽省首家依托高校运营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并且2次绩效评价获“优秀”等次。

加强文化引导  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持续打造双创特色文化。紧扣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文化引领,通过传承弘扬沈浩精神、铜都精神、企业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全方位营造“我要创”氛围,自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作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把社会、企业、行业及产业的理念愿景融入到观念中,通过社会实践、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教师到企业挂职、技术服务等环节,建立校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度。

有效促进双创成果转化。近三年,学校成功孵化企业24家。2019届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杨青原,毕业后进入阿里巴巴集团法务部工作,2023年创办杭州蕴青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现任公司总经理。据麦克斯评价报告,近四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3%,在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约占33.1%以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0%,创业率约1%,以创新驱动创业效果明显。

2021 年,学校“多元浸润 学产协同 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4年“文化引领 校城共生的地方高校双创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学校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率先提出了“多元浸润、学产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供从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全价值链成长通道,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创新创业与自身发展及社会价值的共赢关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来稿时间:2024年9月24日 撰稿:黄毅 金媛媛 编辑:周佳佳 审稿:李欣 陈昌文 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