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工作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日期:2024-09-27点击:909

【编者按】2024年10月至11月,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理念,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校园网持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展示近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贯彻“八个相统一”和“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 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注重顶层设计。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院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始终把思政课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相互配合、部门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领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专题会议议题,学校主要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成为常态。

注重强基固本。学院加强组织建设,注重“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建立完善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全面推进党建特色品牌创建与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融合。开设党史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相关课程,将“五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堂。

注重思想引领。学院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抓牢意识形态教育,坚持种好意识形态“责任田”,定期研判意识形态工作,经常性开展“政治提醒”,加强对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理论宣讲、讲座论坛等各项工作的政治把关。

以教学改革为抓手 注重课程内涵式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让课程“实”起来。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教学、专题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信息化改革等方面着重用力,线上教学利用“学习通”平台“数字马院”课程资源库,用好“网络课堂”和“互动课堂”。线下教学主要用好“传统课堂”和“实践课堂”。健全教学管理、集体备课和听课指导等制度,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实施校史红色资源“一二三四”育人模式 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成功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五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果选编》。

坚持建设金课,让课堂“强”起来。学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学生中心地位,以省级“金课”建设为统领,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积极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小班制、专题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走向讲台,构建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打造高质量课堂。学院先后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4项,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动”起来。近年来,学院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移动化、场景化,将思政课堂搬到安徽凤阳小岗村等基地。每年联合校团委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学院积极开展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和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学生作品获“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

坚持同向同行,让思政“活”起来。开展“英模·大师”进思政课堂活动,选聘专职辅导员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推进思政课教师担任班级思政工作指导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多方位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以科学研究为支撑 提升学科发展质量

以高质量团队推动科研工作提升。学院坚持注重教师学术训练和提升,坚持开展“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邀请全国马理论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讲座和科研能力提升指导。此外,还加强学术交流,成功举行安徽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百年大党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学术年会,为学术提升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高水平平台推动特色研究开展。学院建有省级平台2个(铜陵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铜陵学院大小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校级平台6个。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教科研项目36项,发表论文63篇,出版教材专著7部。

以高水平成果打造思想宣传阵地。依托省级平台,高水平成果不断产出。2022年,《推动徽州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获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省委宣传部长郭强肯定性批示,特聘研究员在权威期刊《政治学研究》发表理论文章。相关咨证研究报告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助推地方发展。

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做好理论阐释。学院选派专家学者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宣讲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百余场,构建“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学校教师讲思政、团员青年讲故事”的立体宣讲、阐释矩阵。围绕理论阐释,学院积极组织学生赴基地开展社情民意调研,调研成果2次获评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以内培外引为抓手 多措并举建强师资

聚焦动态配齐。学校党委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转、引、聘、育”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引进专职教师,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人才。学院现有专任思政课教师62人,副高以上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

聚焦持续建强。学院现有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省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1人、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2人。1位教师作品入选“安徽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讲党史”展示名单,2位教师获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位教师作品入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

聚焦激发活力。学院积极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校院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制,组织教师教学竞赛、青年教师成长沙龙等多种活动,开展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暨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修,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实行思政系列职称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加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育力度。

 

以沈浩精神为教材 赋能时代新人培育

以思政课程建设“凝心”。学院着力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沈浩精神嵌入课程思政、纳入思政课课程、融入实践教学,建立沈浩精神思政教学案例库,开设“开学第一课”,组织新进思政课教师参观沈浩精神传承基地。校领导带头走上讲台作宣讲,邀请小岗村时任第一书记李锦柱作主题报告。《从电影<第一书记>中汲取沈浩精神力量》入选“安徽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讲党史”视频征集名单。

以校园主题活动“铸魂”。学院全面增强校本资源针对性,遴选思政课优秀教师指导“沈浩宣讲团”在校内外举办专题党课、宣讲报告会百余场,受众师生2000余人次。通过“沈浩精神”微团课大赛、《沈浩日记》诵读比赛、征文比赛、沈浩故事情景剧大赛等活动。

以社会实践育人“笃行”。学院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代表赴小岗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集体备课和实践研修,躬行实践增进育人获得感。组建大学生“三下乡”国家级重点团队,赴小岗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立华和严金昌等面对面交谈,深刻领会“沈浩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时代内涵。

以协同育人为重点 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协同共筑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平台。学院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制定《铜陵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开展“百名思政教师·百堂党史课”“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教研活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科教融合发展。

聚力共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金课。学院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成立涵盖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学科“名师工作室”。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建立联动教研常态化机制。学院教师先后为共同体单位开展理论宣讲10余场,在市委党校为全市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授课。

携手共享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成果。学院坚持用好用活“大思政课”育人功能,协同探索“场馆+思政课”模式,利用党史馆、纪念馆、博物馆、“红色场馆”等,共建思政课教育基地,每年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追寻党的足迹—红色之旅”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迈步从头越。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扎实推进学院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来稿时间:2024年9月24日 撰稿:高鹏 姚伟 编辑:周薇 审稿:鲍负 崔磊 陈昌文 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