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0月至11月,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理念,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校园网持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展示五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大学文化是兴校之魂,文化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德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立足校园建设优势,落实五育并举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精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强化思想引领 夯实文化育人基础
弘扬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积极发挥青年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五四”评优、“优秀青年志愿者”、“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百优大学生”等内容丰富的朋辈教育引领活动,推选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正能量的青年榜样。近三年,学校团委获评“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1个团支部获评“安徽省五四红旗团支部”,2个团支部获评安徽省高校“活力团支部”,5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1人获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奖学金,1人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干部,4人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3人获批安徽省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理论研究重点课题。
筑牢思想根基,强化理论武装。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一统领三结合”持续发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为统领,把强化理论武装与夯实基层堡垒、开展调研工作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检视整改与服务师生结合起来,以爱党、爱国、爱校教育为核心,持续强化青年思想引领。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团十九大召开等重大节点,认真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关于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巩固思政阵地,建设媒体平台。用好思政阵地集中学习,定期开展集中学习讨论,进一步引导团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团员身份意识。用好平台自主学,以“青年大学习”为抓手,在广大青年中持续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推动思想政治引领常态化、有品位、见成效,努力使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心中扎根筑牢。用好载体实践学,通过青春思政课、艺术团课、微团课等育人载体,强化思想引领。近三年,学校获省微团课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艺术团课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用好媒体沉浸学,落实“网络共青团”建设,打造团属新媒体矩阵,建设微博、微信、抖音、QQ等多个新媒体平台,让团旗在互联网上高高飘扬,增强网络化引导的影响力。
发挥资源优势 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践行沈浩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传承弘扬沈浩精神融入工作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将沈浩精神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沈浩精神传承基地,开展沈浩精神学习活动月,以专题学习、观影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志愿服务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习沈浩精神、弘扬沈浩精神、践行沈浩精神。组建“沈浩青年宣讲团”,围绕党的理论方针、沈浩精神、校情校史等开展学习、宣讲和实践活动。成立“沈浩青年志愿者协会”,继承和发扬沈浩同志服务群众、扎根基层、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重要精神。开展“弘扬沈浩精神 做新时代有为青年”“十年砥砺奋进路 继往开来绘新篇”专题宣讲30余场,覆盖全校学生1万余人次。此外,学校命名了校园“沈浩路”,成立了沈浩党支部、“沈浩之家”学生党员发展服务中心,评选了沈浩优良学风班、沈浩式优秀学生标兵、沈浩式优秀学生干部,建设了沈浩精神传承网,形成了以沈浩精神为内核特质的校园文化。
立足地方资源,赋能文化育人。深度融合地域优秀文化,增强高校文化底蕴特色。弘扬铜文化、做好铜文章、推动铜经济。建设铜文化数字创意设计产业学院,不断推进校企合作。23年以来,发表铜文化相关学术论文17篇,智库成果6项,科研课题9个,2项著作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篇论文获安徽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征文三等奖。举办了第七届、第八届海峡两岸(铜陵)铜雕艺术大学生实训暨铜台高校铜文化艺术教育交流活动。
打造校园品牌 探索文化育人模式
共聚青春活力,丰富校园文化。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培育以沈浩精神为核心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育人质量。实施“一院一品”工程,举办“五四青年红歌大合唱”“英语文化节”“建筑文化节”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开展“筑梦青春”迎新文艺汇演、“唱响青春”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激扬青春”主题辩论赛、“启航青春”职场模拟面试大赛、“炫彩青春”草坪音乐节、“热血青春”阳光体育杯系列比赛、“逐艺青春”大学生艺术团汇报演出等活动。积极承接“徽风皖韵进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专场演出,参加全国及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6项,获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
绽放青春色彩,共舞风采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先后出台《铜陵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修订》《铜陵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铜陵学院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目前,我校共有62个社团,年均开展活动百余场,参与人数达2万余人次,活动涉及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日常开展精品社团活动,如“热血青春”荧光夜跑、“律动青春”街舞快闪、“逐艺青春”书画比赛、“激扬青春”诗歌朗诵大赛、“启航青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靓丽青春”摄影大赛等。
丰富文化载体 拓宽文化育人途径
立足第二课堂,服务第一课堂。搭建各类学科竞赛平台,组织广大同学高擎“挑战杯”火炬,继续推进“一院一赛”,对标各类专业竞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以学术科技类社团为载体,通过开展“启航青春·科技筑梦”活动、大学生科创杯比赛、创客嘉年华等学术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创业氛围。近3年来,学校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奖项54项。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我校提交的学生作品被评为全国“最佳模拟政协提案作品”等。
建设网络文化,凝聚传播合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不断拓展网络文化建设新阵地。探索“线上宣传促进线下活动、线下活动丰富线上宣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让共青团的“好声音”惠及每个团员青年。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优势,打造充满青春气息的网络交流平台,突出话题引领,加强内容供给,“社团快讯”“团学知识”“团团帮就业”等栏目引起学生广泛关注与热议,让共青团网上“朋友圈”不断扩大。
学校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聚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培育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构建具有铜院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保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稿时间:2024年9月26日 撰稿:丁文茂 编辑:张文斌 审稿:张平平 陈昌文 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