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0月至11月,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理念,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校园网持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展示五年来学校在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五年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凝心聚魂 牢牢把握教育教学工作“定盘星”
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精心制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和教职工年度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意见。运用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这一重要组织形式和学习交流途径,推动形成以上率下的学习传导机制。
五年来,共组织召开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近100次,集中学习研讨30余次,编发中心组学习资料90余期,官网《学习进行时》专栏发布100余篇。
坚持领导干部上讲台,通过校领导上专题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校领导班子进课堂、进宿舍、进学生社区开展理论宣讲。积极开展主题调研,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进校园、组建校内理论宣讲团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形成学习常态化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好网络学习载体,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干部网络学院”“干部在线学习”等学习平台作用,不断增强平台黏度,提升学习效果。
健全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年度考核、监督检查制度等,强化制度落实,探索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机制。重点抓好青年大学生这个重要群体,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引导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立德树人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沈浩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为沈浩精神形成的源头,学校党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传承弘扬沈浩精神贯穿于十大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打造“一基地两联动五融入”协同育人模式,将沈浩精神贯穿到“十大”育人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教育管理、学术研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协同格局。
学校始终牢记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强思想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校党委始终重视把“三全”育人作为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把育人成效纳入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全员育人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挖掘各种育人要素,打通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育人体系,推进全方位育人。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顺利通过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校史红色资源“一二三四”育人模式 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铜陵学院沈浩精神铸魂育人工程为例》成功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五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果选编》。
繁荣文化 打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全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推动,不断强化以理服人、以心育人、以文化人、以网聚人,聚焦价值引领、文化建设,让“明德尚能 博学日新”校训润泽师生心田。学校连续五届获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擦亮“沈浩精神”文化品牌。学校建成沈浩精神传承基地,成立“沈浩之家”学生党员发展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沈浩学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纪念沈浩同志逝世14周年,组织开展沈浩精神学习活动月,通过举行一次专题学习、组织一次观影活动、参观一次传承基地、进行一次征文比赛、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等“六个一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习沈浩精神、弘扬沈浩精神、践行沈浩精神。
注重书香校园建设。系统性和多元化加强统筹规划、分工落实,制定了《铜陵学院校园读书创作活动方案》,有计划有部署地开展了师生阅读推广、主题征文比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阅读朗诵大赛、书法创作比赛、短视频创作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活动,并用心凝练我校“优秀阅读推广项目”,积极参评安徽省“书香校园”系列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供给。扎根网络空间,既勤于“搭台”,更善于“唱戏”,把互联网作为联系服务师生的基础平台和基本途径,积极参与营造健康网络舆论生态,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网络文化产品。推出“融媒互动”专栏,征集并展播师生原创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开展活力校园系列活动。围绕毕业季、迎新季、国庆等重要时间点和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风教风建设等重点工作,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号、微视频号、官方抖音号等,营造校园健康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围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旋律,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领,广泛征集微视频、微电影、动漫、公益广告、音频、网文、摄影、网络教育优秀作品等各类形式的师生原创网络作品,在各校园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并择优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
加强法治思想文化宣传。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将宪法教育与学生日常培养过程相结合。制定“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开展“学宪法 讲宪法”知识竞赛与演讲比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宪法讲宪法线上线下活动,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宪法意识;积极利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将依法治校理念贯穿到学校治理各个方面。学校成功获评为安徽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
主动作为 聚焦教育教学工作唱响“主旋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质量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升级改版学校官网界面,优化栏目内容,开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网站。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健全完善校园新闻发布、“三审三校”等宣传工作制度。强化舆论阵地管理,推动升级改版学校二级网站,多次开展网站自查整改建设工作,夯实宣传基础。
强化主题宣传、典型宣传,近年来聚焦学校特色亮点工作,及时组织策划了“‘铜’心抗疫”“讲好思政故事”“点赞骄子”“点赞良师”“三下乡”等一批鲜活、生动的主题工作宣传报道、主题人物宣传报道,集中展现了全校师生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的优良作风和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
校园网年平均采写、编发新闻稿件1200余篇,参与新闻拍摄活动100余次。新媒体视域不断拓宽,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各类年均近300篇,视频号、官方抖音号年平均发布视频近100部,各类自媒体平台粉丝数近15万。
坚持宣传内容创新,策划创作高水平新媒体传播作品,强化校园文化输出。2023年毕业季原创微视频上线24小时浏览量破万;原创作品《强国有我,青春有为》参加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云接力活动,并被教育厅官微转载;以2023届毕业典礼、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第39个教师节庆祝大会等为契机展开的校园活动网络直播,点赞、评论、转发量累计超过50万;2024年毕业季主题曲《翠湖之畔的追梦人》获得了师生一直认可,并被安徽省教育厅官方微视频转载;原创作品《今日立春,与花诉说铜陵学院春天的故事》参加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皖美校园里的二十四节气全省高校云接力活动,获得了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中国教育在线“榜样力量·2023年度新媒体传播创新案例评选”中,学校获评为“2023年度新媒体传播创新本科高校”。积极加强与校外各级媒体的沟通交流。近年来,在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安徽教育网、安徽新闻网、中国教育在线、安徽经济新闻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年均发布外宣稿件200余篇,外宣工作踏上新台阶。
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全面开花,融媒发展初见成效,阵地管理守正创新,广大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拿出开局即决战的姿态,永葆攻坚决胜的精气神,以攻坚冲刺的战斗姿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骏马自知前程远,无须扬鞭自奋蹄。全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大宣传”工作理念,拧成“一股绳”,打好“组合拳”,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来稿时间:2024年9月1日 撰稿:张文斌 编辑:张文斌 审稿:杨昀 陈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