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体验,感悟精神。7月25日,我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薪火传承团走进八角楼探寻革命旧址,徒步三公里重温红军足迹,攀登黄洋界感悟革命历史,在实际行动中感受革命信仰的力量、追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精神。
八角楼里一盏灯 照亮革命万里程
伴随朝阳升起,实践团成员们齐声朗读毛泽东同志于井冈山写下的部分诗词。随后沿着红军足迹出发,首先来到了毛泽东同志旧居——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现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认真聆听关于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讲解,并参观了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深刻理解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里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总结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系统论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回应了“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感受过八角楼的历史韵味后,实践队员参观了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慎德书屋等建筑,在旧址中感受到了革命先驱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做出的努力。
坝上村里急行军 感受军民鱼水情
从八角楼继续出发,团队成员们按照红军当年的路线“急行军”,步行三公里,亲身体验红军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山路有泥泞、滑坡和蚊虫,但队员们不惧艰苦、快速前进,边走边唱红歌,将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到步伐上,见证了红军脚步艰辛与足迹的光辉,对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奋进的动力。
团队成员到达坝上村,在村民家中分工合作、相互协作,制作了一顿特别的红军餐,通过亲手体验,感受到红军的苦与乐。饭桌上,队员们合唱《强军战歌》,铿锵有力的歌声,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深刻感受到红军精神。队员们在坝上村,还针对当地青年就业创业情况展开调研活动,采访当地村民大学生革命老区就业创业现状,与当地乡亲进行交流。一碗饭、一盘菜,皆是军民鱼水情。实践团师生不仅体会到了军民鱼水情的真谛,还深刻感受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历史铸精神 自制草鞋踏征途
队员们重走挑粮小道,认真聆听黄洋界保卫战的故事,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战斗过程。在黄洋界哨口,有一面碑上刻着《西江月·井冈山》,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红军战士们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毛竹制作竹钉埋伏敌军,这都充分体现了依靠群众的重要性。队员们站在碑前,齐声诵读,重温黄洋界保卫战历史故事,穿过历史长河,感受伟人从容不迫、运筹帷幄的气魄。
在红军战士的足迹中,每一双草鞋都承载着对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无畏丈量,它们不仅是行走的工具,更是信念与牺牲的象征。“红军的一天”活动的尾声,实践队员们学编“红军草鞋”。在谢珍志老师和当地草鞋师傅的指导下,实践队员通过亲身体验与学习、制作“红军草鞋”,对红军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实践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通过本次“红军的一天”活动,队员们更深刻的理解了井冈山精神,感受到了革命的苦与乐,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在学思践悟中传承和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
(来稿时间:2024年8月1日 撰稿:周蕾 编辑:张文斌 审稿:张平平 崔磊 吴小国/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