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青年学子了解农村改革发展史,传承发扬“小岗精神”,开展法律教育和普法活动赋能乡村振兴,7月22日至26日,我校“传承法治,振兴乡村”社会实践队一行8人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参加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并开展法治宣传调研。
理论学习,感悟时代伟力。7月23日,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在小岗村大礼堂举办启动仪式。团队成员认真听取了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关于《弘扬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专题报告,学习了解小岗村的历史、现状、创新、发展,深刻领会“小岗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时代内涵,为进一步调研提供了思路。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展示的实物和照片,重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人朴实且光辉的人生。实践队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参观陈列馆,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反映沈浩生平的专题片,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队员们从沈浩身上深刻感悟到了“积极奉献、扎根基层”的精神,表示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展现青春担当。
感受小岗变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之路,走进“叁优六号”系列实验基地和国家研学基地,走访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感受小岗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农业农村新变化,探寻这片“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土地上的变革力量。队员们与种粮大户程夕兵在田间座谈,了解他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感受到了小岗村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创新与成就,以及为保障粮食安全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实践队成员走进“当年农家”,观看了1978年冬天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茅草屋,重温当年农民在特殊时代下对于求变的心路历程。一幕幕的历史画面,让大家深刻领悟到不管国家治理还是日常工作,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可能进步。成员们备受教育与鼓舞,纷纷走进了田间地头,切身体验了红藜麦的除草工作。在汗水的洗礼下,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了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技能,也在协作过程中加深了对小岗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昂扬斗志。
深入基层,践行知行合一。“乡村法治建设调研”是实践队的专项课题。实践队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立华和严金昌等面对面交谈,重点采访了严金昌。严金昌谆谆教诲:“希望你们年轻人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将来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还主动赠予我校一枚“红手印”,并在队旗上书写校训,鼓励队员踔厉奋发。这既表达了对我们学校的认可,也对团队寄予深切厚望。
队员们顶着酷暑,活跃在小岗村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耳朵倾听村民声音,用眼睛发现乡村法治特色,用内心感受发展变化。他们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利用当地广播室播报进行普法宣传、前往派出所了解当地村民法治意识及受侵害的真实案例等,不仅对小岗村的法治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普法教育和普法宣传的必要性——“中国的根在乡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以更好地状态服务乡村法治建设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活动,我校学生详细了解“大包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小岗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以及用生命践行初心形成的“沈浩精神”,以亲身实践感悟党改革开放精神、小岗精神。实践归来,我校青年学生将结合专业特色,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法治建设赋能小岗村发展提出建议,也将引导学院青年学子积极关注乡村振兴,将青春奉献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之中。
据悉,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面向全国高校遴选团队,我校“传承法治,振兴乡村”社会实践队是入围的实践团队之一。
(撰稿时间:2024年8月1日 撰稿:未运丽 编辑:张文斌 审稿:鲍负 孙结才 张平平/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