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4日,法学院“红色烽火,筑梦田野”乡村发展调研团一行在金寨县梁山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记忆,结合当地绿色旅游资源,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新路径,同时关注乡村产业现状与人才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红色记忆,薪火相传。梁山村位于皖豫交界,是大别山的北大门,平原向山区过渡地带,且长江河穿流而过,地理位置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在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成立了苏维埃乡办事处,1930年村民成立长江河区游击大队,现还保留有红28军临时休整场地遗址。调研团通过实地考察和史料研读,深刻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对当地人民的深远影响,并思考如何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开展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
绿色生态,文旅引擎。梁山村位于大别山北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环境。政府和当地居民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成为乡村振兴典范。调研团考察和深度体验了龙津溪地风景区、长江河等,秀美的山水风光以及丰富的多样性生物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梁山村旅游。调研团为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积极建言献策,认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产业振兴,人才发展。梁山村物产丰富,拥有优质茶叶种植基地,是瓜片、毛尖的重要产区。调研团走访了村内的龙津溪地茶叶专业合作社、安徽金之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个体商户等,详细了解这些单位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规划。他们发现,虽然当地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人才储备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乡风文明,和谐共生。调研团还深入农户家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乡风习俗以及人情礼问题。通过访谈,调研团发现,尽管乡村社会保持着淳朴的民风,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风气也悄然滋生。为此,调研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和法治意识等,共同营造和谐、文明、进步的乡村社会氛围。
此次乡村发展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非凡成就。他们表示,将把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来稿时间:2024年7月30日 撰稿:张甜甜 编辑:张文斌 审稿:郑志强 张平平 崔磊/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