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处:让青春读懂初心 用行动践行使命——“‘易’脉相承”团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学生处日期:2024-07-23点击:827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了解红绿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7月中旬,铜陵学院易班学生工作站“‘易’脉相承”实践团赴宣城市旌德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行走中体验一堂思政大课。

赓续红色基因。红色,是历史赋予革命老区的精神底色。走进旌德,实践团队通过一次次细致讲解、一张张珍贵图片、一件件文献史料,一本本珍贵书籍,跨越时空追寻那段难以忘却的岁月。在白地镇,实践团成员走进谭梓生烈士纪念馆,深刻了解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位“红色县长”谭梓生同志的感人革命事迹,以及“洋川革命七烈士”舍生忘死的光辉历史;在皖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诞生地龙川村,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旧址,感受“星火燎原”照亮皖南大地的历程;走进梅大梁、梅大栋故居,聆听梅大梁后人梅春平老人讲解梅家历史和梅大梁、梅大栋的生平事迹;在旌德县档案馆,成员们近距离瞻仰了全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 “六号银像”,了解背后的红色故事,分享学习心得,开展红色研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砥砺革命意志,接续担当奋斗。

感悟绿色理念。绿色,是生态赋予美丽乡村的自然底色。走进旌德,一幅山青、水秀、天蓝的水墨画卷呈现在实践团成员们面前,青砖黛瓦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之中。实践团成员来到“宣砚小镇”白地镇,体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砚的制作工艺,方寸之间研磨了千年的传承,了解当地丰富“砚”产业,走出一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来到蔡家桥镇(朱旺村),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了解当地立足传统古村落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文旅融合赋能古村落蝶变焕新之路;来到版书镇,了解当地采用“集体+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观光+采摘”特色生态产业,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之路。调研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三个乡镇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以“生态乡村+”做活“两山”转化文章,让成员们在行走间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在看得见的美景间感悟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

共谱青春华章。乡村振兴需要一批饱含乡土情怀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注入全新活力,人才是关键。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与团旌德县委工作人员交谈,了解到旌德县吸引人才的政策和相关配套建设;对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劳模”张明老师进行专访,详细了解他所在的公司在保护与弘扬独特的宣砚传统文化、推动艺术创新、人才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努力。团队成员在对版书镇七里花卉基地“种”出花样青春的“0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邵旸进行的采访中,邵旸讲述了自己转型成和肥料、花卉打交道的新农人经历,展示了企业的王牌有机肥,他告诉同学们乡村也能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增强幸福感。“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青年同样大有可为。通过参与乡村建设,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一位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慨道。

赋能乡村振兴。“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实践团队认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为此,他们在出发前精心设计了移风易俗宣传单,实践中通过入户宣讲、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倡文明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详细讲解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良风气等陈规陋习的危害性,努力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同时,围绕“乡村农民政治思想状况”这一主题,实践团成员走进农田,步入农家,积极开展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从家庭基本情况、乡村治理模块、乡村文化活动等内容入手,了解探究村民具体的文化生活和村庄文明建设情况,向村民们赠送易班文创产品。

这是一次和红色、绿色、金色的美丽邂逅。“旌德的故事”被实践团的同学们整理成讲稿,目前正在准备录成红色微课视频。作为新时代铜院青年,努力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把行走在乡村田野间,所知所感所悟的红色血脉、厚植于心的文化自信、可入脑海的“两山”理念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

(来稿时间:2024年7月23日 撰稿:刘伟 编辑:张文斌 审稿:王万全 张平平 崔磊/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