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电气学院:“桑源纸迹·非遗焕乡”实践团队赴岳西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日期:2024-07-19点击:62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9日至12日,电气工程学院“桑源纸迹·非遗焕乡”实践团前往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近国家非遗桑皮纸制作工艺,深入调研传承现状,深刻感受厚重文化底蕴。

探寻非遗 桑皮纸的前世今生

   桑皮纸,自古以来便是书写、绘画及古籍修复的上乘之选,其制作工艺繁琐而精细,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与汗水。79日,队员们带着对桑皮纸非遗文化的好奇与疑问,来到了桑皮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柏林老师的家中。王老师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情感,展示了古法桑皮纸的制作工艺,娓娓道出桑皮纸的前世今生。

王老师一边灵活地操作着古老的造纸工具,一边徐徐讲述着桑皮纸从选材、浸泡、蒸煮、捣浆、抄纸到晾晒的每一道工序。同学们围在四周,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不时发出惊叹之声,手指轻触纸张仿佛与桑皮纸来了一场贯通古今的对话。大家纷纷表示,中国造纸文化源远流长,更有匠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贯穿始终,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必将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定赓续的决心。   

解锁新知 纸文化的沉浸体验

   岳西县‌文化馆内收藏了大量关于桑皮纸的珍贵展品和文献资料,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桑皮纸文化的平台。711日,文化馆黄馆长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带领大家参观了各个展厅,回答同学们疑问,并与同学们频繁互动。馆长还特意赠送了关于桑皮纸非遗文化的书籍,这些书籍激励队员们继续深入走近非遗文化、持续坚守非遗传播。

在这里,队员们通过文字、物件更加具象化感受到了桑皮纸饱经沧桑的传承历程,尤其是造纸流程——先将桑树枝里的白色树皮取出,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直至树皮煮熟软烂,再晒干;待丰水季节,将其进行充分浸泡,后进行蒸煮。蒸煮后,人工将树皮打细、打碎,向内添加药水,捞起后放入模具,至此,纸初步成形;再经历焙干,则大功告成。

建言献策 新生代的薪火相传

活动中,队员们发放调查问卷、采访当地居民,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和访谈,发现大多数人对桑皮纸非遗文化非常感兴趣,但了解程度不高,且渠道受阻。为让更多人了解桑皮纸非遗文化,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积极促进本次实践成果转化,在“小红书”平台注册文化宣传团队账号,发挥“种草”作用,以期通过社交媒体实现文化传播的破界,期待收到更多文化传播的“回声”。

通过调研队员感悟颇多,认为要更好地发扬传承桑皮纸非遗文化,必须要让非遗项目后继有人,需要新生代力量的注入。为此,团队建议在社会上营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形成人人爱“非遗”、人人尊重“非遗”传人;政府在保护上加大力度,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当地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人才“从娃娃抓起”。

  亲历制作流程,对话“非遗”匠人,积极建言献策。队员们表示,将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稿时间:2024年7月19日 撰稿:徐晗 编辑:周薇 审稿:查雪珍 李顺齐 崔磊 张平平/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