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采访老兵并记录他们的口述史,在感悟知中投身志愿服务,感知中传承春节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大课堂上好“思政大课”,学校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青年学子广泛开展2024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上好“三堂课”。
聆听老兵历史 上好理想信念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退伍老兵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红色文化的缔造者。2024年寒假,文艺学院组织学子开展老兵口述历史采访活动,倾听老兵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程丹采访的安徽宣城的老兵胡登祥,出生于1938年,1958年参加金门炮战,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副排长,荣获四个三等功。回望那段艰难又坚定的烽火岁月,胡登祥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年轻人接过我们的班,按照党的要求好好学习、以后好好工作,前赴后继完成革命事业”。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韦奇的安庆太湖的老兵游绵华,1960年生,1978年应征入伍,随后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曾担任某部队七营三连一班班长,完成任务后成功撤退。2023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吴芸、王恩茜采访的浙江杭州的革命老兵张炳发,1945年生,1963年应征入伍,1964—1969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交流过程中,张炳发老前辈满腔热血地讲述自己在抗美援越战争中的难忘经历,激动地写下“一心向党 永远跟党走”。老兵们对年轻学子的嘱托,也是老兵们一生的写照。
记录口述历史的青年学生感慨万分:以前的我们总是在书本上、课堂上、电视上看到关于老兵的故事,当和老兵面对面交流时,这种情感的传递、精神的传承如此真切、具体,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的景象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成果,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擦亮青春底色 上好志愿服务课
时光荏苒,多少往事已经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总有一些故事、总有一些人应该被铭记。文艺学子感悟“老兵精神”,感受一份沉重却历久弥新的家国记忆,担当尽责、奋发有为,用实践去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青衿之志,屡践致远。2023级广告学专业的安新芳在家乡安徽阜阳积极响应社区号召参与扫雪除冰志愿服务行动,以动制“冻”、迅速行动,消除冰雪天气带来的安全隐患,用“志愿红”绘就冬日阜阳最温暖的一抹亮色,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2023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陈诺在返家乡后的第一时间加入到当地的志愿服务岗位,在颍上高铁站检票口、进出站口、服务台协助旅客通过闸机,维持旅客进出站秩序,为旅客提供咨询引导服务。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胡心宇穿上红马甲穿梭在无为市举办的“凤还巢就业在家乡“新春大型招聘会活动现场,为求职者提供线路指引、信息咨询、应急救助等志愿服务,他的热心和努力,为招聘会增添一份温暖。20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闫志美参加了芜湖弋江区组织的“大学生政务实习”实践活动,学习业务本领,结合自己专业发挥自身特长,学会了整理档案、牵头组织策划活动、撰写新闻稿件、视频剪辑制作等等,出色地完成了各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程丹在宣城市广德市委进行为期五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红领巾小记者站文化宣讲员的身份介绍广德好人馆,围绕近年来评选的道德模范和好人事迹,从多个维度介绍自己的家乡,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在历史记忆的感召下,每一抹志愿红都是一束微光,微光点亮微光,便汇聚成燎原之光,温暖心灵、照亮前程,文艺学院青年学子将传承“老兵精神”,在志愿服务中,躬耕前行,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
浓情感悟年味 上好文化传承课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生机勃勃、万物复苏,反映了中国人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特殊情感。在这特定的、有重要意义的日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文艺学子是如何在聆听每一位老兵的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后,开启“年味捕捉计划”,守好文化传承。
年味写出来。以墨香书写新春风貌,借拓福展未来愿景。同学们浸润的是优秀文化,书写的是美好祝愿——挥毫泼墨,一幅福寓意吉祥的春联、一张张饱含祝愿的“福字”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年味舞起来。正月初一到初六,南陵县许镇开展了为期6天的板龙灯、马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展演。文艺学院优秀校友何锡超(2021届选调生)作为马灯的扮演者表示,能在春节期间为人们表演,我深感骄傲,板龙灯和马灯作为群众直接参与、全民同乐的集体项目,相信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和传承创新下,未来一定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年味拍出来。“返家乡”的文艺学子们通过各种创意的方式,或徜徉在大街小巷用手机捕捉平凡烟火气,或用有声有色的镜头记录着万家灯火里的欢乐中国年,或用无人机拍摄家乡的大美风景,每一份灵感、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文艺学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年味吃起来。年夜饭桌让人念念不忘的“家乡限定”,凝固了中国人对春节的“独家记忆”——一荤一素,是家人间的推杯换盏,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的笑容,是邻里间乡音不改的亲昵,是游子不远万里都归心似箭惦念的一场亲情盛宴。年味逛出来。随着农历腊月的到来,年味愈发浓重,各地打造了既具有地域特色,又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文化大集、年货大集、惠民大集,同学们逛大集、备年货,用脚步感受欢乐、祥和、热闹的中国年。
这就是年味,追寻时俱进的年味风尚,亦是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学院青年学子在上好文化传承课中,厚植“爱祖国 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新的学期,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分团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开展一系列有意义、有特色、有温度的团学活动,以青年之名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把青年力量聚变为时代先声,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激发强国志。
(来稿时间:2024年3月6日 撰稿:胡静 编辑:张文斌 审稿:宋岚 张平平/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