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数计学院:“汲汲知新语 卷卷思非遗”文化宣传实践队赴寿县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作者: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日期:2023-08-09点击:739

领略千年魅力楚都传唱一城人文典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寿县文化传播7月26日至7月30日,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汲汲知新语,卷卷思非遗”文化宣传实践队前往淮南寿县,感知非遗文化、领略楚文化博物馆、探秘中国豆腐村,深入了解寿县文化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小曲艺长 非遗焕发新魅力

7月27日,实践队来到淮词发源地寿县正阳关,欣赏由淮词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志强老先生指导表演的《美丽的正阳关》《思想起来泪汪汪》《打日本》等曲目,亲身感受这一充满独特风韵、古老而别致的民间小调魅力所在。队员们向表演者们学习使用瓷碟竹筷酒盅等乐器,一瓷一筷,起承转合,从律动节拍、唱词声调、身段走位等方面感受到丰富的地域文化。曲艺中传达的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念,激励大家在追求人格健全与道德完善的同时,讲奉献讲牺牲,舍己为人崇善弃恶,无形中充盈队员们的精神世界。队员们了解到杨老谱写的许多词,都是正阳关的实景实情,通俗易懂。大家纷纷感叹,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的艺术无异于空中楼阁。只有对生活的洞察力越强,体会越深刻,创作的艺术作品通俗易懂,越群众喜闻乐见,方能源远流长。

博物馆鉴往知来 千年文化新赋能

7月28日,实践队员们来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楚文化、寿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外,一条玻璃栈道映入眼帘,栈道之下断瓦残砖。入馆后,队员们参观了楚金币、青铜器,了解到了许多生活用具、武器等等。馆内,大量场景使用智能设备,高科技使文物展示营造出更多不同的历史氛围感;在电子屏幕上按住“文物”标识进行“上”“下”翻转,一个个历史厚重文物跨越时空,立体呈现眼前,给队员们带来沉浸式体验,仿佛咫尺之间,触手可及受此启发,队员们与当地村干部展开交流,建议以VR沉浸式体验、云展览、云直播等数字技术,重组整合各项资源,让观众对一首首淮词曲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让一幕幕文物“走进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发挥非遗文化、馆藏资源的价值,赋能传统文化

豆腐村追溯源 品味舌尖“匠心”

7月30日,队员们参观位于“八公山麓,淮淝河之滨”的中国豆腐发祥地——寿县大公山大泉村,拜访了第四代豆腐非遗传承人胡学兵师傅,完整地观看了豆腐制作过程。在胡师傅一串连贯的倒搅压合下,一块块舌尖上的美味就此诞生。交流中,胡师傅说:“与其什么都做,不如专心做一件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发扬光大,让淮南豆腐走向世界。”大家纷纷被胡师傅的匠人精神感动。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班盛如蝶说:“豆腐制作浸透了胡师傅追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匠心,数年如一日的重复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一件事做好一生,这样的专心专注,正是我们所欠缺的。”2022级应用统计学张欣冉表示:“身处新时代洪流中,我们要以匠人为榜样,寻找热爱之事,‘择一事,终一生’。”

扎根乡村强信念 推广宣传新媒体

几天紧张而充实的活动,队员们对寿县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非物质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的变革与益处,更加坚定了走进乡村、扎根中国大地的信念,表示将利用自身知识与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此次实践,团队采取发放调查问卷、采访当地居民等方式,在分析五百多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寿县非遗非常感兴趣,但了解程度不高,且渠道受阻。为让更多人了解寿县文化,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积极促进本次实践成果转化,在“小红书”平台注册文化宣传团队账号,发挥“种草”作用,以第一视角展现寿县文化特色----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地下的博物馆,激发青年群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情感的共鸣。

来稿时间:2023年8月9日 撰稿:王倩 王美玲 李雅仙 编辑:王美玲 审稿:张平平 陈文勇 王刚 /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