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传承沈浩精神 锤炼吃苦品性

作者:校团委日期:2023-07-05点击:1462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强调,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一直以来,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回首青年时代的自我要求,深刻流露出对青年一代发扬“吃苦”精神、建功新时代的殷切期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广大青年要发扬“自找苦吃”精气神,“苦学”理论、“苦练”本领、“苦干”实事,乐吃苦、会吃苦、敢吃苦,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绚烂绽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一直以来铜院学子秉承沈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思想伟力在基层实践中淬炼成长在繁杂困境中绽放青春。吃苦耐劳是沈浩精神的内核之一,小岗村的六年里,他一直租住在小岗村一间不到20平米的简陋房子里,生活极为俭朴。他心系群众、服务群众、融入群众,小岗群众同劳动、同吃苦,不辞辛劳,日夜奔波,抢抓一切有利于小岗村发展的机会,团结带领村民大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任劳任怨,用辛勤的汗水让小岗焕发新姿、再度辉煌。

铜陵学院是沈浩的母校,是沈浩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源头之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沈浩精神与母校融为一体,沈浩精神是我们铜陵学院的精神财富,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内核。沈浩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滋养着一代代铜院学子在基层沃野上释放青春能量

以理想为帆,在“乐吃苦”的坚毅中放飞梦想

方中天2017投资学专业,2021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现服务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梅林镇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办公室。同时担任马边彝族自治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团支部书记职务。

当朋友听说方中天离家千里,由皖入川参加西部计划的时候,纷纷感叹于他的勇敢。但他常开玩笑的回复到:“其实做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勇气。比起这个选择,我会觉得一会吃烤肉还是火锅更纠结一些。”2021年的7月,他背上行囊,说服家人,告别朋友,辞去银行的工作,跨过1700公里,从江淮之滨来到那片山水彝乡。

见江河流水,知蜀道难行。望山川屹立,晓基层不易。扎根基层凭借一腔热血,脚踏实地才知道阻且艰在生活上,由于服务乡镇位置比较偏远,生活硬件设施较差,宿舍资源比较紧张,初到乡镇的方中天主动要求借住在村委会的一个闲置办公室里,气候湿度大,日照时间短,衣物不容易晒干,被褥保暖性差,蚊虫也多方中天花了很长的时间才适应当地的环境。在日常工作中,由于语言不畅,地方上通用的彝语比四川话还难学和群众之间交流处处存在障碍。但是方中天并没有就地“摆烂”,而是在闲暇时间主动向同事请教,用一年多的时间学会了一些基础用语,可以无障碍和村民交流,为工作的推动带来了不少助力。一本《红星照耀中国》陪伴了方中天的乡镇生活,他时常自勉,我所面临的困难不及筚路蓝缕的革命前辈万分之一,我所见过的中国的发展比他们期望中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代的青年人也绝没有失去吃苦的能力,我要向祖国和人民证明,在时代的潮流推着所有人向东奔向繁华时,依然有人有勇气一路向西。

青春年华似火,以志愿之名,赴西部之约。向疾苦宣战,与贫困为敌,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的独白。他们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是他们无悔的选择。青年应有志,有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以担当为要,在“会吃苦”的磨砺中成就自我

刘颜2008级经济学专业,2015年6月,从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刘颜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当年省委组织部招考的选调生,被分配在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人民政府工作。

在工作的九年时间里,从党政办到组织办,从普通科员到镇党委副书记,转变的是身份和岗位,不变的是使命和责任。她怀着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和初心,坚持“不让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在她手中积压、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她手中延误、不让机关工作形象在她这里受到影响”,努力为基层社会管理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刘颜所在的城南镇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面对各项繁重的中心工作任务她从不推卸,积极主动地为全镇的乡村振兴、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民生工程、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各项中心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保障。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做好干部帮扶包保和驻村帮扶工作,切实加强对脱贫户、监测对象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从2020年以来她一直对接联系城南镇关王庙村,拉动乡村振兴引擎,不断探索关王庙村的“草莓”经济。在此期间,她积极为该村争取资金、带领村两委外出学习。三年来,在沿城南绿道建设了130多亩的草莓产业基地,逐渐形成“党支部+基地+能人大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介绍务工等方式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2022年种植草莓30亩,西瓜50余亩,每亩收益2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创收达89.22万元,2022年人均纯收入24000元左右,该村获评2022年度区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进单位。刘颜本人连续四年获评“裕安区优秀公务员”、2022年获裕安区“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市政务公开先进个人”称号。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基层这片广阔的天地为青年干部提供了天然“练兵场”,他们在这里锤炼坚毅的品格,练就能吃苦的基本功,实现“逆境”中的突破自我,让青春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闪闪发光。

以奋斗为桨,敢吃苦”的誓言中绽放青春

“小岗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团,由会计学院组建,国家级重点团队。为响应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党史学习教育团前往小岗村,组织青年学生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特色。

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同志1986年毕业于铜陵财经专科学校(现铜陵学院)会计专业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首先前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寻访沈浩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感悟精神伟力。通过纪念馆实物展示和资料讲解,团队成员深刻理解到沈浩同志为党为民、守誓践诺的至诚精神;牢记宗旨、服务群众的公仆精神;扎根基层、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随后,实践团队来到大包干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包干纪念馆分为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部分,以珍贵史料、翔实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丰富多彩的展示和表现手法,创造性地设计了多处复原场景,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燎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中的重要地位。队员们站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土地上,重温小岗村的当年改革壮举,再忆改革历程,唤醒改革初心,汲取改革能量。

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实践队针对小岗村存在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尤其是水果等品类没有合适的销路,尝试通过互联网帮助果农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新媒体线上销售的方式已成为农村销售农产品的新生力量,农业行业也在不断的转型升级。同学们联合梨园公社共同策划抖音账号“梨园公社”,通过新媒体线上宣传,大家纷纷发挥专业优势和表演才华为梨园公社撰写广告脚本、拍摄梨园风情视频,制作抖音宣传小视频,帮助农户直播带货预热,让农产品销售焕发新生

2018年至今,我校共选拔西部计划志愿者21名,他们奔赴西藏、新疆、四川、宁夏等地,一路西行,播撒青春。同时,我校积极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近6000名学生、500支团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在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三年来,先后获国家优秀实践团队2支、省优秀实践团队3支、省优秀调研报告8篇、省优秀个人5人,长三角高校大学生重走革命路专项优秀团队1支、优秀调研报告1篇等多项荣誉,学校连续三年获省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各类实践活动受到央广网、中国青年报、省教育厅官网、搜狐网、腾讯网、安徽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转载。此外,近4年间,有203名同学应征入伍。2022年,我校共有科技特派员22人、农技特岗录用5人、社工岗位录用32人、社区工作者录用52人。他们以各种形式扎根在基层一线,从“自找苦吃”中完成“自我蜕变”。

苦,是对环境、形势和局面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个人意志品质的一种检验。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纵观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只有品尝奋斗的“苦”,才能收获成功的“甘甜”。

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青年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传承沈浩精神,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主动到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找苦吃”的过程中擦亮青春的底色,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来稿时间:2023年7月5日 撰稿:丁文茂 编辑:段明玉 审稿:疏仁华 王万全 张平平 /查道懂)